季节笔记:一片随风而动的玉米叶

#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梁东方

伏天的早晨,只要足够早,居然就有不是伏天的好温度。像一年四季里最好春天和秋天,又不是春天和秋天,因为春天和秋天里还真是没有这样伏天里的,气温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的舒适感。

这话说起来很费解,气温很高了何来舒适感?其实意思是每天气温都很高,只有这个时间地点,气温不高,不高到了人在户外、在大地上不出汗、不刺眼、不如芒在背。

时间是很早的早晨,地点是无边无际的大地。这个季节,无边无际的华北平原大地上,正是一年里最为郁郁葱葱的时候,如果庄稼也可以作为森林覆盖率来统计的话,那几乎就是百分之七八十了,除了建筑物和道路之外,所有的地表都生长着旺盛的庄稼。只是因为伏天里气温高企,人们视而不见,没有心情去正视这个难得的事实。绿色覆盖率高又怎么样,还不是热得人喘不过气来。如果不是有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发明了空调的话,人真的就不知道还能不能闯过伏天这一关了。

这个很早的早晨,沿着田野上的小路,我完全脱离开了伏天的煎熬,享受到了天地宜人、地球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宇宙唯一环境的美妙。

不单是我,还有牵着绳子出来遛狗的人,有电动车前面的小座里坐着孩子的人,有环村散步的人,还有种植的与野生的各种各样的植被。即如高粱大豆谷子花生南瓜辣椒茄子洋剌子狗尾巴草,即如眼前路边这棵玉米,这棵玉米正好在我视线之下的一片长条形的叶子。这片长条形的玉米叶,正随着风摇摆,像是风中的旗帜一样摇摆,像是黄昏的柳枝在水面上摇摆一样摇摆,把那让人舒服却不让人看见的风的方向,画了出来。

这样画出风的方向的物象总是非常讨喜,人会很自然地将风的功劳给它,以为是它的拂动才让人觉着天地如此宽阔、静谧、适宜、舒畅。其实风是需要这样的表现媒介的,人类的表现者不是一向也比内容制造者更容易出名吗!

这种如柳丝,如春风里的柳丝的视觉和感觉,是因为早晨非常凉爽适宜,如春天,又有春天所没有的茂盛与葱绿。正是这种夏天的茂盛与葱绿与春天的柳丝奇妙配合的景象使人格外惊喜:同样一片地方,只要改换了时间,就可以收获异地般的欣悦。

这一片玉米叶子,它纵向的纹理完美并且绿得均匀,它有着柔软又挺括的质地,有着相当的分量又不太沉重的恰好分量,它在风中的飘动既自如也庄重,不像柳絮禁不住考验地乱飞,每一次被风吹向一头都还能再返回来将刚才的动作再重新来一次,一次次从不厌烦。怎么就一点都没有了过去它们郁积了太多的热量还像刀片一样剌了我们的手臂的品性,就这样人畜无害地做起了姿态优美的表演?

印象里的玉米叶子都是下垂着一动不动的,因为伏天里没有风,因为玉米簇拥着站在一起,叶子没有被风吹动的空间。实际上大多数玉米叶子与玉米茎秆一起长大、由绿变黄衰老的全部过程中,终生都是一动不动的。玉米和玉米之间、叶子和叶子之间的互相镶嵌关系是越长大越紧密的,被锄草的人、摘玉米的人触碰、被收割机瞬间卷到强大的粉碎装置里变成齑粉或者被装车运回去当了牛马的饲料,可能就是它们有数的几次“动”的过程。

今天我在这个万物蓬勃自由舒展适宜的早晨于路边所见的这一棵玉米,不知道是大田种植的时候掉落的种子生长起来的,还是有人刻意要物尽其用将地边这窄窄的一溜有土的位置也栽上了庄稼。反正它是独立的,没有同伴,也就有了穿行的风自由行程无碍的通透,这让它有了展现才艺的机会,像命中注定一样被此时此地做了一个抬眼的动作的我所关注。

这片玉米叶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意识到在以前的人生中我几乎从来没有这样注意过一片玉米叶子,我所忽视的世界上的存在,与人类具有同等存在地位的存在,还有太多太多。我很遗憾自己不是画家,否则就可以作为一种“专业”,近乎职业化地更早注意到类似这样一片玉米叶子似的存在,欣赏到它们按照自身规律丰富这个世界的姿态,使自己在世界上不孤单,使自己被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围绕。由此那些看似无聊、不可理解的所谓静物画、写生画,在今天这样一片玉米叶子的随风飘动中,突然就有了最好的答案。对万事万物全部细节的长久凝视,是美术对人生的提醒,是美术将我们飘忽不定的思绪凝固下来的独有方式。

这再一次验证了任何真正的理解,都不存在于从概念到概念的搬运之中,都只能存在于现场的生命体验之中的真理。一个只在书斋里、在会场上坐着,不到自然中来的人,是无缘于真正的人生理解与艺术创造的。

答案就在自然之中,就在风里。和一切所谓的理解比起来,在人生的现场里看到一片玉米叶子随风而动本身才是最美的收获。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不过是我今天骑车旅程的开始,接下来至少还有一整天时间甚至是两天时间,都可以以这样的节奏和方式在广袤的大地上,沿着任何一条布满了丰富多样植被的小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