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为何会长丫子?掰还是不掰?会不会影响产量?老农有话说
玉米丫掰还是不掰?这个问题年年说年年讨论,但是每年仍有朋友咨询,因为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议,而且也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玉米丫要掰,不然会和主茎争夺养分,影响产量,而有人则认为玉米丫影响微乎可微,而且操作起来还费工费时,所以没必要掰,听起来两者说的都有道理,那玉米丫到底掰还是不掰呢?会不会影响产量呢?今天和大家一次性说清楚。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来和大家说说玉米为什么会长丫子,因为玉米和小麦一样,同属于禾本科作物,而丫子也属于玉米的分蘖。至于为何有些地块长丫子,而有些地块不长?其实这和以下这两点有关。
一、品种,一般红轴品种,而且苗期不需要过多养分的(品种)这种情况就很容易长丫子。二、氮肥使用过多的地块,地理条件比较壮,播种比较稀的也容易长丫子。也就是说玉米长丫子和地力、播种密度以及品种有关。

了解玉米为何长丫子原因后,再来说说丫子会不会和玉米主茎争夺养分而影响产量?其实玉米在抽雄之前(抽天穗之前)丫子和主茎为从属关系,营养不会转移,而且各自有各自的根系,但是一旦玉米散完粉后,丫子的营养就会自动回流到主茎,并辅助主茎来完成开花结果。

有时看似田间玉米丫子比较多,实则散粉以后丫子就会自动枯萎,至于是否影响玉米产量?观察发现有丫子的根系非常发达,而且茎秆粗壮,不容易出现旺长,能起到抗旱抗倒伏的一个作用,对玉米的产量基本没有影响。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反驳我的说法,因为有些丫子不仅不会枯萎,反而还能长出玉米棒,这又作何解释呢?其实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如果地头地边或田间播种比较稀,则有可能出现丫子长玉米棒的情况(极少数出现)

那么玉米丫到底掰不掰呢?我们可以根据自家地块具体情况来决定,比如一些稀植地块(4000株以下)可以适当掰一掰,如果密植地块(超过4500株)可以将地头地尾、田边的掰掉,里面就不用管了。
另外,如果地头地边丫子长得特别壮,基本和主茎没啥区别,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掰掉(一般大田中丫子基本不会超过主茎)对玉米产量基本没什么影响。而其它正常丫子没必要掰,如果有些把它掰了,在雨水大的时候反而容易感染病害(因为掰掉有伤口)更何况掰丫子还费工费时。

综上所述,对于大部分地块来说,而且结合多年实践来看,玉米丫子对产量不会有太大影响,所以没必要掰,除非玉米丫长得特别壮,甚至有超过主茎的趋势(这种一般是在田间地边上的,大田很少有发生)这种情况那就可以掰,其它则不建议掰。朋友们,关于玉米丫掰不掰的问题你们如何看待呢?欢迎评论补充,谢谢!!
关注“肥仔农经”,带你了解更多三农资讯,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