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玉米生长发育,各个阶段与气候的联系,有助提高产量

导语:分析玉米播种到出苗、出苗到拔节这两个阶段对于气候的要求,根据气候的特点以及玉米的生长习性,制定相应的种植计划

秋高气爽时节,玉米一个个咧开嘴笑了,露出金黄色的大牙。今天,咱们的主角就是玉米。玉米的生长对于气候是有要求的。相对适应的气候,才能促进玉米的生长,反之,则会破坏自然生长的规律。好了,一起看看吧!

玉米是一种喜温、喜光、高光效的农作物,它的一生分为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营养生长阶段包括播种、出苗、三叶、七叶、拔节等5个阶段,生殖生长阶段包括抽雄、开花、吐丝、乳熟、成熟等5个阶段,拔节后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1)播种一出苗:

适时播种,可以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避开不利气象灾害,提高玉米产量。河南省以种植夏玉米为主,一般是小麦即将成熟或收获以后才播种玉米。当日平均气温达到10℃,玉米种子就开始发芽了。然而其适宜发芽的气温为10-15℃。如果气温在15-20℃,玉米灌浆将会明显减缓;当气温低于15℃时,玉米灌浆就会终止,所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到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终日期间是玉米的可生长期。

河南省日平均气温相对稳定,达到10℃的最早日期为3月1日,最晚日期为4月初。但河南省玉米播种并没有这么早,因为在玉米抽雄前后,是玉米生长中最需要水的时候,河南省“雨季”一般在7-8月,如果在3-4月进行播种,玉米抽雄时,正值夏初时节,在这个阶段降水较少,而初夏旱又发生频繁,这就不能使玉米需水高峰期与“雨季”一致。那么何时播种才能使二者一致,并且不影响秋季玉米收获呢?根据河南省各地历年稳定通过20℃终日保证率为80%的日期,利用玉米全生育期所需积温往前反推,即可得出河南省各地玉米的播期,一般北部比南部早,最早在5月23日,最晚不超过6月15日,播种时还应考虑天气情况和当时的土壤含水量,力争抢时抢墒早播。

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河南省玉米的适播期。但此期常出现初夏旱,会造成玉米晚播,从而导致减产。全省各地出现初夏旱的频率为24%-57%,豫西北出现最多。有水浇条件的地区应浇好保苗水,无水浇条件的地区,只有适时抢墒播种,若到6月15日仍未播上,最好改种其它农作物。豫南部分地区由于雨水较多,加上土壤粘度大,透气性差,易出现芽涝,播种不宜过深,而且播前应深耕改土、精细整地,改善土壤的孔隙度,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力求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2)出苗一拔节:

玉米播种后,大约一个星期左右,玉米芽拱出地面。4天以后,第三片叶展开即三叶期,出现的时间为6月5-27日。这时种子内养分已耗尽,幼苗完全靠自己制造养料生活,地下以根生长为主,地上以叶生长为主。当出苗不齐或**后,我们要及时补苗。然而这个时候玉米开始定苗,定苗时我们需要去弱苗、白苗、病苗,然后留壮苗。一般是根据各地区土壤肥力水平和肥料供给程度,从而确定留苗的密度。肥分大、透气性好的土壤,密度大约为60000-67500株穐m2;易板结、透气性差的土壤,密度不要超过54000株穐m2;介于两者之间的土壤,密度在52500-60000株穐m2较好。目前,全省玉米的播种密度略偏低,并且密度的多少掌握得不恰当,最低仅15000株穐m2,高的则达90000株穐m2。过稀,土壤潜力没有充分利用;过密,土壤肥分不足,田间通风透光性差,影响玉米正常发育,果穗细长且籽瘪,两者产量都不会高。所以,在玉米播种和定苗时,尤其要掌握好播量的多少和留苗的密度。

玉米从三叶长到七叶大约需要14天,这个时期玉米正处于旺盛的营养生长阶段,河南平均出现的日期在6月7日至7月13日,这一时期“雨季”还未来临,光照充足、温度较高,是玉米贮存养分、植株增高、茎杆变粗的主要阶段。

从七叶期大约再过14天,玉米基部节间就开始从扁平变圆,而且近地面,我们用手就可摸到圆而硬的基节,节间长度约为3.0cm,此时就进入了拔节期。河南玉米拔节期出现的时间为7月6-13日。这一时期,玉米的雄穗开始分化,标志着玉米从营养生长时期逐渐过渡到生殖生长时期。此时,河南省各地平均气温在27℃以上,进入了“高温”阶段,温度已不再是玉米生长的限制因子,水分的多少对玉米的生长影响很大。我们来说说实际的情况,玉米到拔节期时若土壤水分不足(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75%),我们就要尽快浇好拔节水,同时施足肥料,这样可以提高光合能力,积累较多的光合产物,为后期生长做好准备,以利于提高产量。

今天,我们对玉米各个阶段对气候相应的要求进行了分析。相信通过小编的分析,大家对玉米的生长以及在生长中与气候的联系有了一定的了解。想了解更多农业知识的,要关注我哦!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