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近期雨水多,多地发生玉米褐斑病,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治
这段时间因为湿度大,玉米田发生的病害比较多。尤其是褐斑病,近期发生面积非常大,也很普遍。病害群里有很多猫友都在问如何防治褐斑病。


褐斑病是近几年玉米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快,传播速度快。主要爆发期是玉米喇叭口期,在抽穗期达到高峰,大家一定要注意及时防治!
今天就来给大家说说褐斑病的发生原因、症状表现和危害,以及如何进行防治。
褐斑病发生原因
玉米褐斑病是由玉蜀黍节壶菌侵染所引起的。这个病害比较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一般发生在玉米8~10片叶期间,当前褐斑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
1. 缺乏营养,前期施肥过于重视氮肥,忽视磷、钾肥料的施用,造成玉米植株磷、钾元素的缺乏,植株就易发生褐斑病。
2. 高温高湿。另外,如果玉米植株密度过大,会导致病菌传播速度加快,褐斑病易发。
3. 雨水频繁,连续降雨会导致地块湿度过大,尤其是低洼积水的地块,更易发生。今年主要是因为雨水频繁。
注意:中央气象台官网在今天上午十点发布了暴雨预警:7月22日14时至23日14时,河南中东部、山东、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湖北西部、重庆北部、四川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症状表现和危害
褐斑病是近几年玉米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它的表现症状也很明显,非常容易识别。主要易发在叶片、叶鞘、茎秆上,一般现在顶部叶片尖端发生,叶和叶鞘交界处病斑最多。
玉米褐斑病的表现症状为:
发病初期在玉米叶片上出现很多黄色的小斑点(后变黄褐色、红褐色至紫褐色),这些小斑点连在一起,形成了一段一段的病斑;到了后期,叶片和茎上会出现无规则的大斑点,玉米叶面组织坏死并裂开,失去光合作用功能,使玉米无法高产稳产。


生长初期发生褐斑病,防治不及时易造成玉米绝收,中期玉米已经长出玉米穗时发生,防治不及时易造成玉米减产,后期易出现籽粒不饱满的现象。
褐斑病防治方法
目前来说,抗褐斑病的玉米品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一般是通过药剂来进行褐斑病的防治。
没有发生褐斑病的玉米地块可以喷施吡唑醚菌酯进行预防,已经发生褐斑病的地块可以喷施吡唑醚菌酯+苯甲丙环唑或者氟环唑等药剂进行防治,隔5~6天进行二次喷施,在用药时也可以加入叶面肥,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抗病性。
下面给大家推荐个小配方,可以参考一下:
药搭配+肟菌·戊唑醇+芸苔素+海藻酸叶面肥
最后,注意褐斑病和锈病的区别:锈病发病处用手搓后会有锈迹,而褐斑病则没有。
再次提醒大家
近期雨水多,高温高湿。
一定要去地里看看有没有病害!
预防大于治疗!
快!转发给身边的种植户,
让他们注意防治褐斑病!
(每天农资原创,感谢刘鹏旭老师提供的技术支持,转载请联系开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