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老红军
建国前,参加革命无不是历尽艰险,丢命是常事,饮食是很差的,老红军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黄火青在回忆录中记述了自己部分舌尖体验,有困难时刻也有意外美食。
1927年,在武汉独立师补充营(归叶挺指挥)
早餐稀饭管饱,还有两个小馒头,四碟小菜(辣椒、炸黄豆、紫菜等)。发了军饷,就买点新鲜莲子吃,还有青龙巷的牛肉豆丝,星期天去找我大哥,大哥给几个铜板去打二两白酒,买点花生、卤肉吃。
1927年8月,我和妹妹受党委派到上海坐船去苏联学习。
我刚上船,因没什么钱,又热又饿,花7,8个铜板买了一些冰碴吃碎冰充饥。
启航后,船上大米饭,咸肉熬南瓜,管饱。
1927年-1930年,在苏联步兵学校中国连学习
伙食标准很高,有一个华侨专门做中国饭菜,有时能吃到饺子。
1930年,回国路上
每人发了十五美元和三中国元,火车上有鱼子酱和黄油吃。
到了绥芬河火车站,很荒凉,买了只烧鸡吃。
在哈尔滨火车站候车,在小卖部买了二两烧酒,一包花生米吃到天黑。
到上海,襄樊同乡李实(建国后任湖北省政协常委)刚结婚,招待我们在“清一色”餐馆吃了一顿广东菜。
1930年,分配到红十四军任一团政委
在南通海门时受伤,群众照顾备至,吃饭多半加点芋头,有时还到水渠里面捞点螺蛳洗净作菜。
1931年初,任中央巡视员到湘鄂赣苏区传达中央六届四中全会精神
在阳新县龙岗,主食是鄂东产的糙米加上三分之一的红薯丝,有的红薯丝已经霉烂,菜一般是辣椒,有时炒个青菜。
在太山乡,东西便宜,一块大洋买了50多个鸭蛋,三个铜板一碗米酒,一口气喝了三碗。
1932年,分配到工农红军学校任总支部书记
红军学校半个月分一次伙食费,少则0.75元,多则1.2元。当时红烧肉五毛钱一碗,还有田鸡、脚鱼、黄鳝、肉片、猪肝等,一碗炒面2毛钱,一大碗酒两三个铜板,大家经常合股请客。***任校长喜欢吃狗肉,周末常买个狗,约我去吃。
1934年,调任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
每人每天1.2斤米,但是没有菜没盐,吃扫帚苗和竹笋,有一天警卫员打死一条蛇,有一米长,没有水洗,剥皮煮熟就吃了。
长征路上
进入湘西通道县,敌县长坚壁清野,幸好有一些稻子,就用瓦片木板搓谷子吃,连***也自己动手搓谷子吃。
5月到达安顺场,肖华(开国上将)让请客,没吃的,就挖地里的土豆吃,幸好马夫老孙在宣威的时候往马褡子里面塞了两个火腿罐头,就用火腿煮土豆吃了一顿。
夹金山脚下大硗碛,山坡地上全是粮食,白玉米蒸出来像大米饭一样香极了。
回到松岗,在司令部没什么吃的,只找到几个牛蹄子烧着吃了,恰好有个吐司送我一条奶牛,我就让警卫员把牛杀了,烤成牛肉干,给朱德总司令送去了。
在四川芦山得了伤寒病,身体非常虚弱。幸好缴获了几根鹿茸,让药铺用醪糟将鹿茸泡软去皮,切成小片,放在瓦片上烘干,然后用蜜蜂调和成药丸。吃了头一天没事,第二天流鼻血,到第四五天,力气就大增了。
过草地时,每天宿营,点燃牛粪,先烧一碗水喝,再烧一碗水,找些灰菜,豌豆苗,抓点盐,放点炒面煮在一起吃。
到了上包座,没吃的,灰菜也找不到,后来在河里发现几张牛皮,选皮厚的地方割下来几块,用火烧烧毛,切了几条煮着吃了,吃了两顿,肚子发胀,睡不好。到了中包座,刘志坚(开国中将)给我吃了两大碗酥油糌粑。
1940年从新疆回到延安
和杨勇(开国上将)住隔壁,有一回买了一个十来斤的大猪头,两家分着吃。和杨勇去打猎,没打到猎物,路上有卖野鸡的,买了一只装门面,见人就说打到的。到了家,被警卫员揭穿了,拔毛的时候野鸡没有枪眼。
1945年11月,去往东北路上
路过左云,吃了荞麦面饸饹,没经验,吃的太饱,没喝面汤,出发后胃胀的厉害,不敢骑马,只好走路。
到张家口,区党委请吃烤鸭,当时过春节,还吃到了新鲜黄瓜、青椒和蒜黄。
后记:
从回忆录中,可以看到黄老是一位九死一生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美食家,革命的同时也将舌尖的体验记录了下来,场面鲜活而灵动,也算是“黄连树下看牡丹”,苦中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