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水稻到搞加工 农机很给力

□刘梅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别人说从事农业赚不到钱,得靠情怀,我是不信的。”今年是雷益富回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红山村老家种水稻的第6年,“水稻已收获了,可以确定今年的150亩稻田收入怎么也有40多万元。”雷益富说。

自2013年回乡后,雷益富陆续承包了周边乡邻的稻田,2017年种植面积达到150亩,全部种植优质水稻,而他的种植、收割和销售,连老一辈的职业农民也不得不服气。

返乡种水稻 农机助力

沿着曲曲弯弯的乡村公路驱车至红山村,一小排蓝色的简易板房是雷益富家庭农场的“总部”。“这些日子都是忙着加工大米,除了自己的,还要帮周边县区的种粮大户加工,上门的人多,也没工夫打理。”雷益富说。

来到雷益富的院子里,院坝里整齐停放着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此外还建设了烘干机房、打米机房,机具达10台之多。“单买这些机械设备就花了50多万元,好在政府有补贴自己只出了20多万元。”看着院落里排列整齐的农用机械,雷益富笑言:“这些机具是我的‘好兄弟’,若没有它们,我就是长了三头六臂,一个人要种150亩田肯定不可能。现在,有了它们,一年春播秋收只需家人帮下小忙,就能轻松搞定。”

雷益富告诉笔者说,他返乡种田,就是看到了农机的威力,依靠农机种田,虽然成本高些,但效率也高。他说,一台拖拉机,一天翻犁稻田达40余亩,是耕牛梨田的10倍;而一台坐式插秧机,一天可插20亩,是人工插播的10多倍。

虽然机械化种田省时省力省钱,但生产区作业设施便捷是前提。为此,雷益富流转的稻田除了靠近公路边外,他也自己出资对基地内的道路进行简单整修,使机耕作业生产便道畅通无阻。这两年,150亩稻田产出的90余吨水稻,从栽插、管护到收割及运送,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提高附加值 加工大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米质讲究起来。面对生态优质稻米蕴藏的商机,精明的雷益富就从水稻种植上下功夫,打优质生态牌,所种的“德优4727”“甬优 4949”等全为优质香稻。在种植过程中,除了严格按照有机栽培种植外,还推行“稻鸭共养”“稻鱼共养”来控制水稻病虫和杂草,全部施用生物肥和生物药剂。

为了让优质稻卖上优质价,从水稻种植中获得最大收益,从2015年开始,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雷益富及时购回了烘干机和打米机。雷益富说,烘干机保证收回的稻谷不受天气影响,确保色泽金黄不霉变;而打米机通过加工大米,提高了稻谷的附加值。

雷益富掰起指头给笔者算起“增收账”。他说,1亩田稻谷产量按650公斤、每公斤按市场稻谷收购价2.4元计,1亩田的稻谷仅能收入 1560元;而1亩田稻谷可加工大米按最低六成计,可加工大米390公斤,大米按目前6元/公斤计,可实现大米收入2340元,加上剩下的四成谷糠,按目前市场价1元/公斤计,则可实现收入520元,加工大米每亩实际可收入2860元,比卖稻谷多赚1300元。一年下来,150亩稻田的水稻通过加工成大米出售就要多卖近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