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技专家卢建新:以“敢闯敢试”的劲头求创新
记者 裴乔丽 通讯员 罗时勇
在荆州农业战线, 提起农业技术人员, 卢建新及其团队以探索创新闻名。
虽然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只有4年,但他和同事们创造了很多个第一 — —
第一个在荆州实施水稻 “籼改粳” 工程,系统地开展粳稻新品种筛选、 栽培技术组装、种植模式创新;第一个将再生稻生产纳入水稻万亩高产创建项目, 促使再生稻产量大幅提升……
今年, ***院士主持的 “超级杂交稻百千万工程” 百亩高产攻关项目落户荆州, 卢建新当仁不让地担起了这份荣誉与重担。
在农业产量与效益越来越依赖科技的今天, 每一项新品种、 新技术、 新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都意味着更多的农户受惠, 卢建新深谙此理。春去秋来, 他孜孜不倦, 将不断创新作为毕生的追求, 在广袤的农村闯出一片新天地。
不辞辛劳 只为让结果更准确
2013年10月, 尽管早已立秋, 但 “秋老虎” 来袭, 天气还是十分炎热。
八岭山镇北湖桥村, 卢建新和同事们做了一件令人无法理解的事。
室外温度高达36度, 田里热浪滚滚, 卢建新一头扎进稻田, 挽起袖子、 下田割谷。在太阳的炙烤下, 他的衣服干了又湿、 湿了又干, 留下一块块盐渍。手被镰刀割出了一道道口子, 来不及消毒, 用野草简单包扎一下又继续干……
见到卢建新如此狼狈, 村民犯起了嘀咕:“有现成的机械他不用, 硬要自己收, 不是折磨自己吗? ” 村民们不解, 都笑他憨。
卢建新没有理会, 也没有解释。割谷、 脱粒、 晾晒……整整两天, 他顶着烈日, 不眠不休, 终于将试验田的2亩地收割完毕。
“我们哪里不知道人工割费劲, 但机械收割不好控制收割面积、 产量也会受到影响, 将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最终影响到试验结果。就算再麻烦, 我也不能偷这个懒。 ” 直到收获测产时, 卢建新才透露他坚持人工收割的原因。
“这些试验后的新品种都是要推荐参加省水稻区试的, 一旦试验结果不准, 就会直接影响品种的生命力。 ” 卢建新介绍, 随着全省粳稻生产的发展, 适宜湖北种植的粳稻品种奇缺, 筛选出优质、 高产、 高抗的粳稻品种是目前水稻 “籼改粳” 工程的重中之重。
经过3年的努力, 他参与筛选的粳稻新品种 “甬优4949” 通过湖北省审定, “甬优4149” 、“甬优1540” 正在进行湖北省水稻区试。
卢建新还积极探索, 打破以往小麦+籼稻的固有模式, 开展粳稻+小麦模式试种, 结果将亩产量提高了30至50公斤。在他的推广下, 全市2013年至2015年粳稻种植面积18万亩, 较籼稻增产1530万公斤; 按照籼稻平均收购价格计算, 全市因种植粳稻实现增收近4000万元。
从 “学徒” 到万亩高产创建 “专家”
“听他的准没错, 去年我种了300亩再生稻, 收成好得很! ” 提起卢建新, 三湖农场清水口分场6队队长万光华激动地说。
万光华认识卢建新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2013年, 再生稻刚刚兴起, 三湖农场清水口分场试种了100多亩。在一次下乡开展农业指导的过程中, 卢建新发现再生稻留桩高达60公分, 便建议万光华降低高度。、
起初, 万光华对此半信半疑, 但一想到可以提高产量, 他决定试一试。第二年, 万光华按照卢建新的指导, 留桩45公分, 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单产一下子由原来的150公斤增至200公斤。
“专家就是专家, 我以后还要向他多请教! ” 这一次的尝试打消了他所有的疑虑, 也让他对卢建新更加信服。
2015年, 为了进一步推广再生稻种植技术, 提高农民种植产量, 卢建新以江陵县兴科育秧专业合作社为平台, 在三湖农场清水口分场大力开展再生稻万亩高产创建工作。从集中育秧、 大田耕整、 机械插秧、 肥水管理、 病虫综合防控……一年365天, 他有300天都在这里进行管理和指导。
不仅是兴科合作社, 整个三湖农场的农民也都相信他。兴科合作社理事长季兴贵说, 在水稻种植期, 只要他指导怎么干, 农户就跟着怎么干, 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念头: “跟着卢老师干, 准没错! ”
当年, 三湖农场获得大丰收: 再生稻两季单产超过950公斤, 较上年增产100公斤, 创建片共增产120万公斤, 增收600万元, 村民们喜笑颜开。
在他的影响下, 2016年三湖农场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了1.6万亩。
超级稻示范基地展身手
新品种、 新技术的推广让农产品增产不少, 但对于农民来讲, 增产还远远不够, 增收才是最关键。 “这就需要在种植模式上有所突破。 ” 2014年以来, 卢建新将精力放在新模式的研究与创新上。
近年来, 油菜种植市场价格下滑、 生产成本攀升, 增收压力不断加大。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 卢建新开始尝试发展 “油—稻—稻” 模式, 通过增加复种指数, 最大化提高土地产出率。
卢建新的首个 “油—稻—稻” 试验基地选在沙市区岑河宇航家庭农场, 经过试验示范,该模式平均单产油菜100公斤、 早晚稻950公斤, 亩产值2700元以上, 较 “油菜—中稻” 、“早稻—晚稻” 模式分别增收700元和300元以上。
一次次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不仅让农民增产、 增收, 同时也让卢建新成长为一名农业生产的实践专家。如今, 只要提到他的名字,农民信服、 领导信任。
今年, ***和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在全国采样选点, 开展百亩亩产1000公斤、 千亩亩产900公斤、 万亩亩产800公斤的达标攻关 (简称 “百千万” 工程) , 荆州成为百亩示范点, 鉴于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攻关经验, 上级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卢建新。
“在江汉平原稻区, 要达到亩产1000公斤超高产非常难, 我也曾犹豫, 但一想到自己所学所知都能在这个项目中得到检验, 就决定接受这一重任。 ” 提起百亩示范片创建工作, 卢建新兴奋不已, 这是检验自己业务水平的一次实践, 也是实现他 “让农民增收” 这个职业梦想的绝佳机会。
“目前基地水稻长势良好, 只要后期加强管理, 说不定还真能实现目标呢! ” 对于未来,卢建新信心满满, 干劲十足。(荆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