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
外国哲学:我校外国哲学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位点现有导师5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本专业老师分别在现象学、后现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中世纪哲学等研究领域既有较为扎实的学术积累,又有开阔的视野
从本质上说,“内在客体”这个术语所指的是外在客体的心理、情感意象被纳入自我当中。内在客体的特征受到自我投射在客体上的面向所影响。内化人物的世界、以及客体所在的真实世界(当然也在心灵中),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复杂互动透过了投射、内摄的重复循环而持续一生
王飞,美国雪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上海有在酒店创始合伙人。王飞创立了基于美国纽约和中国上海跨学科的建筑设计与研究工作室FWStudio以及加十国际设计机构,专注于城市更新、乡村建设、建构、现象学、复制文化、可持续建筑与绿色城市。曾任教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筑系、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建筑学院、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同济大学建筑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英国伦敦建筑联盟等
2020系列I│现ㄗㄞˋ发ㄕㄥ 讲者:黄冠闵(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 地点: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基进讲堂(图书馆3F,入口位于图书馆正门前石阶左侧。) 风景不是一个既定的现存物,而是由物质要素、生物环境、身体经验、空间感所构成的一种整体。谈风景,不能脱离风景体验,且不能只限于身体的视觉经验,必须是由多重的经验要素综合形成
无论是高考填报志愿,还是留学选择专业,总有些专业名称让艺术生们一头雾水。那些无法从名称“窥探”到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的专业,到底是什么? 装饰设计是一个典型的融合专业,它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室内装饰等,是一个偏观赏性的艺术专业。 学什么? 和意大利所有艺术类专业一样,艺术理论占了不少部分,艺术史、艺术现象学、色彩学都是必修课!然后就是各种材料的应用和实用性技能,比如马赛克画、彩绘玻璃、教堂装饰、软装和装置艺术等
摘要:意识之自发性乃是贯穿于萨特早期哲学工作的核心问题.通过认定意识之自发本性萨特相继在《自我的超越性》和《想象物》中得出“意识无自我”和“想象即自由”这两条著名命题.然而对于自发性的讨论毕竟只隶属于先验论的工作范围而萨特哲学之立意从一开始就指向了溢出纯粹先验论场域的超越论部分并且正是在此立意的指引之下萨特在构造以自发性现象学为实质内涵的先验论的同时反过来标示出了先验意识由其自发本性而导致的对于自身的囚禁后者尤其体现在在萨特看来实为对意识自发本性之本质洞察的病态意识体验之中.本文试图就透露在萨特早期文本中的这些问题作出梳理.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京ICP4631453
王健,2013年北京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美因茨大学(2013-2016),慕尼黑工业大学(2016-2019)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在山东大学工作。长期从事高精度对撞机现象学研究,主要包括高阶QCD(量子色动力学)修正和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信号。其博士论文受邀在Springer出版社Theses丛书出版,目前已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总引用1000余次,多篇论文被粒子物理领域权威期刊《The Review of Particle Physics》所收录,其多项理论研究结果被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ATLAS和CMS实验组所采用
引言人:梁奋程(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后) 讲 者:林东鹏(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 地 点:鹅湖人文书院(新北市中和区中正路797号三楼之二) 本文尝试从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一书分析他如何借由反思海德格之康德诠释而带入其关怀:关于中国哲学中“智的直觉”之问题。牟宗三极为赞同海德格把康德的知性主体活动解释为一种超越性统觉的“对象化”活动,也批判了康德把人的认知活动只囿于有限的表象性认知,牟认为在中国哲学中承认了人可有无限的认知活动,可达神知,神心。而海德格诠释现象学的康德理解中,对于想像力问题的讨论正可在康德哲学与牟氏中国哲学之间的搭起一座连系性的诠释桥梁,原因在于他所诠释的想像力涉及到一种先验的自我形构能力,即以图式化综合了纯粹直观和纯粹知性,是一种存有论综合,因而具有一种创造性的类无限心
何教授1989年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1995年获美国鹤溪艺术学院艺术硕士,主修雕塑﹔2003年获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艺术博士。他的作品常见于国际大型艺术展览,包括曾代表香港参与第二十三届巴西圣保罗国际双年展(1996)及第四十九届威尼斯双年展(2001)。 何氏的创作与硏究集中探讨身体知觉经验作为一种艺术媒介与美学呈现,涵盖范畴包括当代雕塑与传统手艺的实践,旁及对梅洛.庞蒂及其他现象学艺术哲学的梳理
1960年代,美国医疗界及先知先觉的学者,开始意识到医疗行为遭逢的道德及哲学困境。在现代化医院中,处处是科技所带来的人伦议题,可是置身其中的专业人员却对科技与人伦之间的互动浑然未觉。 詹纳博士是少数投身医疗工作的哲学学者中,最深具胆识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