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层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1999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51年在南京成立,其前身为 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1913年成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南京成立,其前身为1928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和1929年在北京成立的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整合而成,2004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并入本所,成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同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电离层研究室整体调整到本所。整合后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目前中国最重要和最知名的地学研究机构之一
在21年前的今天,1999年8月11日(农历1999年7月11日),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 1999年8月11日,欧亚一些地区观赏到了一次壮丽的日全食景象。 这次日全食是本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将持续两分钟左右,它将从大西洋上开始
神秘的月球背面到底有什么?有外星人吗? 今天,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永远是半个月亮,那月球的背面到底有什么?嫦娥四号探测器为什么要在月球背面着陆?“鹊桥”“嫦娥”相继上天,它们又能带来什么样的消息?“嫦娥之父”、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带我们走近神秘的月球背面。 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永远是半个月亮,哪怕是几亿年以前的恐龙,它们看到的月亮也是这半个月亮,我们从来都看不到那半边
中波:中波的传播主要受电离层的影响,夜间收到的中波电台会比白天多。这是由于电离层导电性能在白天和夜间的不同变化引起的。白天,由于阳光照射,电离层密度增大,导电性能增强,对电波的吸收也大,中波很大一部分被吸收,传播得不远;夜间时,大气不受太阳照射,电离层导电性能大大减弱,中波就可以通过天波途径,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神秘的月球背面到底有什么?有外星人吗? 今天,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永远是半个月亮,那月球的背面到底有什么?嫦娥四号探测器为什么要在月球背面着陆?“鹊桥”“嫦娥”相继上天,它们又能带来什么样的消息?“嫦娥之父”、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带我们走近神秘的月球背面。 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永远是半个月亮,哪怕是几亿年以前的恐龙,它们看到的月亮也是这半个月亮,我们从来都看不到那半边
定位输出频率:1Hz~50Hz 精度和可靠性[1] RTK定位精度:平面:±(8+1×10¯6D)mm(D为被测点间距离) 高程:±(15+1×10¯6D)mm(D为被测点间距离) 静态定位精度:平面:±(2.5+1×10¯6D)mm(D为被测点间距离) 高程:±(5+1×10¯6D)mm(D为被测点间距离) DGPS定位精度:平面精度:±0.25m+1ppm;高程精度:±0.50m+1ppm [1]测量精度、可靠性受多种因素干扰,包括卫星几何分布、卫星数、观测时间、卫星星历、电离层状况及多路径等。 [2]电池工作时间与工作环境、工作温度及电池寿命有关。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以下简称陆态网络)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NSS)观测为主,辅以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人卫激光测距(SLR)等空间技术,并结合精密重力和水准测量等多种技术手段,建成了由260个连续观测和2000个不定期观测站点构成的、覆盖中国大陆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和自主研发数据处理系统的观测网络。 主要用于监测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重力场形态及变化、大气圈对流层水汽含量变化及电离层离子浓度的变化,为研究地壳运动的时-空变化规律、构造变形的三维精细特征、现代大地测量基准系统的建立和维持、汛期暴雨的大尺度水汽输送模型等科学问题提供基础资料和产品。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项目(以下简称陆态网络工程)数据系统的建设包括1个国家数据中心与5个共享子系统
本发明公开一种NLFM信号的电离层色散效应解析模型的建立方法,用以精确的描绘NLFM信号所面临的电离层色散效应的影响,建立方法包括:利用NLFM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函数得到瞬时频率函数的一个映射;利用多项式曲线拟合的原理近似映射的反函数,获得瞬时频率函数;将瞬时频率函数代入传统的凝固电离层模型,获得扩展的凝固电离层模型,以作为NLFM信号的电离层色散效应解析模型。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建立起精确模拟电离层色散效应对NLFM信号影响的解析模型,为消除低频段SAR系统中NLFM信号所面临的电离层色散效应提供理论基础。 1.一种NLFM信号的电离层色散效应解析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利用NLFM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函数得到瞬时频率函数的一个映射;步骤2、利用多项式曲线拟合的原理近似该映射的反函数,获得瞬时频率函数;步骤3、将瞬时频率函数代入凝固电离层模型,获得扩展的凝固电离层模型,以作为NLFM信号的电离层色散效应解析模型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 开启中国行星探索之门[图]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太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郭文彬 摄影 中国网讯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太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将一次性实现绕、落、巡三个任务,将实现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从而建立起人类对火星更为全面的认知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国家重大的信息基础设施,用于提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增强定位精度和完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由地面北斗基准站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数据综合处理系统、数据播发系统等组成。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通过在地面按一定距离建立的若干固定北斗基准站接收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经通信网络传输至数据综合处理系统,处理后产生北斗导航卫星的精密轨道和钟差、电离层修正数、后处理数据产品等信息,通过卫星、救字广播、移动通信方式等实时播发,并通过互联网提供后处理放据产品的下载服务,满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范围内广域米级和分米级、区域厘米级的实时定位和导航需求,以及后处理毫米级定位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