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
一、是否存在确诊额心血管、肺部疾病和代谢疾病? 心血管:心脏、外周血管疾病或脑血管疾病? 肺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哮喘、间歇性肺病或囊性纤维变性? 代谢:糖尿病(1型或2型)或肾脏疾病? 疼痛,由缺血引起的胸部、颈部、颌部、或其他心绞痛类似感觉? 三、动脉周洋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判断? 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 家族史:心肌梗死、冠状血管重建、父亲或其他男性近亲属55岁前猝死;母亲或其他女性亲 属65岁前猝死? 吸烟:吸烟或戒烟不足6个月或吸二手烟? 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至少3个月没有参加每周至少3天、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 体力活动(体育锻炼)?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至少进行两次测量确定,或正在服用 降压药?
张树刚博士对复杂生命系统多尺度建模与智能计算进行了研究,以虚拟心脏为例介绍了心源性猝死是一种尚度恶性的心脏族前,进成我国每年约55万人离世,具有无征兆、瞬发性等特点。传统生物医学手段己对心源性猝死的内在机制——心室颤动("心脏电风暴")做出初步分祈,然而,心肝生理系统的复杂性对病理机制的进一步认知探究带来巨大挑战。 针对该问题,如何运用医学图像处理及可视化、复杂多尺度生物系统建模仿真、并行优化加速等多项前沿交叉技术,在计算机中构建能与临床研究模型相媲美的高精度、跨尺度心胜数字模塑,并探讨该模型如何应用于遗传性心律失常、后天性心律失常等的病理机制探究中
室性心动过速是指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的3-5个以上宽大畸形QRS波组成的心动过速。 可由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严重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感染、缺氧、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但不少病例其病因不易确定
现在很多青年人都因为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加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导致身体长期疲于奔命,处于一个非常虚弱的状态。而这种负面状态如果维持太久的话,必然会给身体造成严重的隐患,甚至于加重身体局部器官的衰弱,造成内分泌的紊乱以及身体内部的状态失衡。严重者甚至有可能会造成身体患上顽疾,甚至于导致猝死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顾先生年轻的时候身体很棒,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心脏开始出现问题,经常有心慌、头晕等症状,与此同时还伴有心脏早搏。最近一次到医院看病的时候,几乎已经无法走路,直接是被推上了手术台。据顾先生自己描述,在此之前他的身体并没有任何不适,也没有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家族史,那到底是什幺原因让他出现心律失常的问题呢?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如果在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在60~100次,那幺恭喜您,您的心跳是正常的
2016年5月,王雅珊,一个年轻的网络媒体人去世了,肝癌。28岁,是一个休止符,也是一个惊叹号!她用自己的年轻生命,标注了现代社会“加班”“熬夜”这样的流行元素,也诠释了“轻度疲劳—深度疲劳—脏器变异—诱发癌变—不治而亡”这样的生死逻辑。在生命的后日子里,她还在渴望着,挺过这一关,然后好好孝敬父母,然而,终她没能挺过去
26年前夜见山北中学的三年三班里,曾经有一位名叫“misaki”的学生。她不仅是位运动天才还是个优等生,个性平易近人广受众人喜爱的她却在某日突然猝死,极度悲伤的同班同学们无法接受这件事实,众人决定到毕业之前仍想像见崎还活着般度过每一天。因此见崎的座位就这样一大早上课会有人来打招呼,偶而还会有人藉机搭话——但这段美丽的插曲却对三年三班带来某种扭曲的现象
(中央社记者陈朝福高雄6日电)49岁的洪姓男子中午被发现陈尸高雄捷运狮甲站男厕,由于现场留有针筒、白色粉末,高雄捷运警察队初步研判施打毒品过量猝死。遗体已通知家属处理,并通报检察官与法医相验。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捷运警察队及辖区前镇警分局员警获报勘查,在洪男身旁发现装白色粉末夹链袋和1支使用过的针筒,又从死者口袋找到健保卡,确认死者身份
韦翰斯心血管遗传病检测panel包含超过100个与心血管遗传病相关的基因,选自各大权威数据库(OMIMHPO&CHPO,GeneCard等),最新的文献以及临床大样本数据。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面临的主要疾病负担之一,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18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约350万,居各类疾病之首;全国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达2.9亿人,且患病人数持续增长
文/游资芸 采访咨询/国泰医院新生儿科加护病房主任洪依利.博仁综合医院小儿科主任毛心洁.台安医院儿童发展复健中心技术长王秀靖(依内文出现顺序排列)在台湾,每年诞生接近两万多个早产儿,有高达8-10%比例的新生儿家庭,在措手不及的状况下,面对照护早产儿的重责大任。特别是宝宝出院回家后,常肩负独力照顾新生儿的妈咪,更容易面临生理、心理,以及担心照顾不好的压力!希望本期专题报导的内容,可做为新手爸妈的居家照护指南,帮助早产宝宝平安健康长大。早产儿爸妈必修课.这些观念一定要知道!国泰医院新生儿科加护病房主任洪依利指出,早产儿的照护不单指院内照护,2岁前都要定期进行评估,甚至在2至5岁学龄前,在神经学和认知发展都要加以注意,观察是否有学习上的障碍,尤其是1500克以下的早产儿,在5岁前都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