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
发车时间请至兴南客运官网(另开新视窗)查询。 经中山高速公路: 北上者,行经仁德休息站(335公里)后,再前行约4公里,转入86号东西向快速道路,向东行(往关庙方向);南下者,行经仁德交流道(327公里),再前行约4公里,同样转入86号东西向快速道路,向东行,在12公里处,自武东、大潭交流道下,顺向前行约800米有“台南监狱标志”处,右转直走即可到达本监。 标注经省道台一线者: 在约莫338公里处,衔接86号东西向快速公路,在12公里处,自武东大潭交流道下,顺向前行约800米,右转入中正南路2段162巷,再行约300米,即抵达台南监狱
从2005年12月香港大学建立第一台可动2.3米小型教育射电望远镜到2019年皇仁旧生会大潭何鸿燊天文观测站建成3米可动遥控射电望远镜为止,香港小型教育射电观测进入摇控观测时代。利用遥控观测的便利,讲者与他的团队开始建立了小型射电天文数据库,当中包括本港上空于2020年6月21日的日食的首次系统性射电观测结果、本港上空的射电背景测量、银河中心大天区射电分布及神秘射电天文讯号。这些数据和图像对日后在本港建立大型射电天线或天线阵提供初步参考
媒体报导,经济部今天坦承三接兴建已伤到藻礁;经济部晚间澄清,损伤是指中油以栈桥方式施工,对0.4公顷的水下礁石造成影响,仅占总面积的万分之4。 国民党立委蒋万安今天前往桃园观塘工业区考察中油三接工程,媒体报导指出,经济部在简报时坦承三接兴建过程中已伤到藻礁。 经济部晚间发布新闻稿澄清,由于三接管线要上岸接到大潭电厂,中油施工时采栈桥方式进行,只需设桥墩,仅影响0.4公顷的水下礁石、约占总面积的万分之4,对藻礁的影响已是所有方案中最小的一个
政府跨部门红潮工作小组今日(四月十三日)公布,过去一周在本港水域发现三宗红潮。 其中两宗红潮由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人员于四月十日分别在西贡海下湾及东平洲发现,另一宗则由海事处人员于四月十一日在香港岛大潭港发现。 西贡海下湾的红潮仍然持续,其余两宗均已消退,其间没有相关鱼类死亡报告
台电公司副总经理林宏远:电力建设投资,成败关键在风险管控采访整理:李于宏在2012年时,社会认为台电的电太多了,备用容量率那么高,很浪费。但大家都忘了,电力投资是长期的规划与兴建才能完成,一个电厂兴建到能够送电,10年是一个保守估计。现在许多人提到“五缺”,其中缺电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案名 公告“拟定斗六(含大潭地区)都市计划(第三次通盘检讨)【第二阶段办理案件】综理表编号4(社口附近地区)细部计划(第一次通盘检讨)案”公开征求意见书、图。 一、征求意见期间:自民国109年5月25日至民国109年6月24日止,共30天。 二、公开征求意见书图展览地点:分别于本府城乡发展处及云林县斗六市公所展览
【寻幽探秘:隐藏于林木之间的林边屋】 林边屋,位于大潭郊野公园附近,大家沿着柏架山道自然径走至山腰位置,便会找到隐藏于林阴深处、有近百年的建筑——“红砖屋”。 1881年,英国公司太古洋行于香港投得鲗鱼涌地段后,便开始于香港扩展及营运不同业务,其后在柏架山及宝马山兴建了不少宿舍给予员工居住。而林边屋便是唯一剩下的员工宿舍,于1922年兴建,原供给太古洋行属下太古糖厂的经理及总工程师居住
每次换电池都需特地跑到仁德家乐福、嘉药或保安奇美,又是一段距离! 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每次路竹、嘉药换没有一次是100%的!有时上下班赶时间疲惫时又还要特地绕到别处换电池实在是累上加累~ 所以希望能在归仁、大潭(长荣大学)或中州地区以及路竹多架设电池交换站! 归仁中山路圆环到高铁便道这一段是目前关庙到仁德的中心点,在这理设立1站利用率会很高。 当初台南发表就马上预购支持,但到月底车要满2年准备过保固了,结果归仁区1个换电站都生不出来,归仁区的四周区都有换电站,就只跳过归仁区,很不合理。 完全不懂官方在想什么,当初归仁一直不设站,现在归仁中油却老是没满电换,而关庙当初却先设站冷冷清清,完全不了解使用者跟区域性的生活习性
行政院正式核定绿能科学园区计划落脚台南市沙仑高速铁路特定区,交通大学南部校区与长荣大学同在沙仑,两校今(7)日签署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书,将整合资源与外部网络推动各类合作,要成为绿能科学城**人才摇篮。 交通大学校长张懋中博士率行政主管及相关教师南下与长荣大学校长李泳龙博士共同签署“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书”,交大强调此举奠定未来结合双方人才、设备、技术及学术交流,将实质合作与共同研究的基础与架构。 交大表示,两校合作项目包括双方设备资源、专题研究与成果的分享,还有研讨会、就业辅导交流、技术引进等
网上专题讲座:村校的教与学(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香港的乡村学校,由二十年代开始从私塾形式逐渐脱变至近代的学校教育,期间学制与课程等都历经重大转变。村校盛载乡村独有的记忆、历史、感情,是认识乡村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次讲座会以乡村学校个案为例子,由口述历史访谈和个案故事切入,分享村校的教与学,展示乡村教育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