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化学会
首次提出了“粒径是橡胶增强剂的3个要素(粒径、结构性、表面活性)中的第一要素,纳米粒径对于橡胶的高效增强是必须的”学术观点,提出了橡胶纳米增强的“逾渗”概念和相关机理,对于新型橡胶增强剂的开发和橡胶增强技术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美国化学会《Macromolecules》和《合成橡胶工业》等学术期刊上,被大量引用;提出了采用纳米弹簧(Nanospring)增强弹性体的新观点,为解决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强度与弹性难以兼顾的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2019年1月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策略,或有望阻断一种高传染性病毒在澳大利亚中部偏远地区的传播,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在社区成年人中的感染率超过了40%,HTLV-1是科学家们发现的首个人类癌症病毒,其会诱发白血病和淋巴瘤。图片来源:Uni MCP:癌症如何扩散?科学家鉴别出影响癌细胞间沟通交流的关键基因! 2018年12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肾透析可引起短期“脑震荡”,并可能与接受治疗多年的患者的进行性脑损伤有关。对于许多等待肾移植的肾衰竭患者或不适合移植的患者,透析是一种挽救生命的治疗方法
一直以来,医学领域在与疾病的抗争中,生命科学都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撑。正是由于生命科学的技术进步,人体的基因奥妙、细胞成分、组织活动等解不开的谜题才得以慢慢破解,也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自身以及病毒。如今,随着生物科技的提高,人体机制的原理不断被破译,在抵抗病毒侵入上,也有了更多新型有效的措施和方案
离散有机铂金属环的层级自组装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铂金属环的动态性,涉及非共价作用的精确自组装机理限制了该类自组装的制备和应用。在该文中,作者报道了一种基于芘的离散有机铂双金属环的层级自组装,该自组装利用杂配体配位驱动的自组装和三氟甲磺酸根阴离子氢键作用最终拓展为三维超分子体系,并从溶液和固态两个方面进行了表征
来自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不使用食品增稠剂便可实现3D打印食品的方法。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美国化学会—食品科学与技术》。 当下,3D打印已经成为一种新兴技术,可以用电脑设计出各种形状的食物
新年伊始,我院张礼和院士应欧洲药物化学会的邀请,自2014年起担任药学领域国际权威杂志Eur J Med Chem杂志的副主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获此殊荣。发起于1966年的欧洲药物化学杂志是国际上权威的药物研究杂志,报道当前药物化学前沿的所有领域。张礼和院士担此重任,既是他数十年药物化学研究成就的体现,也反映当前中国药物化学研究崛起的现状
江桂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资环学院院长,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化学会ES&T杂志副主编。曾任国家973顾问组成员,国家纳米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生态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当地时间3月29日,美国化学会纤维素和可再生资源材料分会主席宣布,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俐娜教授获得2011年安塞姆·佩恩奖(Anselme Payen Award)。由此,她成为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 美国化学会奖代表国际化学界的水平,其中安塞姆·佩恩奖是国际上纤维素与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奖。评奖委员会主席在给张俐娜的祝贺信中说,今年是“居里年”(纪念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张俐娜作为在纤维素和可再生资源材料基础研究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女科学家,此次获得安塞姆·佩恩奖具有双重意义
2019年1月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策略,或有望阻断一种高传染性病毒在澳大利亚中部偏远地区的传播,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在社区成年人中的感染率超过了40%,HTLV-1是科学家们发现的首个人类癌症病毒,其会诱发白血病和淋巴瘤。图片来源:Uni MCP:癌症如何扩散?科学家鉴别出影响癌细胞间沟通交流的关键基因! 2018年12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肾透析可引起短期“脑震荡”,并可能与接受治疗多年的患者的进行性脑损伤有关。对于许多等待肾移植的肾衰竭患者或不适合移植的患者,透析是一种挽救生命的治疗方法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肖友利研究组揭示了青蒿素独特的过氧桥键结构被亚铁血红素激活并共价修饰相关蛋白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杂志》。 近年来,大量的体外或动物模型实验显示,青蒿素对多种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但人们对该药物的抗癌分子作用机制依然不是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