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烧炉
电厂是指将某种形式的原始能转化为电能以供固定设施或运输用电的动力厂,例如火力、水力、蒸汽、柴油、核能、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各大电厂中各种设备的运行,对于温度控制是极为重要的。这里我们来简单讲一讲几种常用的电厂热电偶
医废应急备用线项目采用“热解-焚烧”工艺,处理规模为24吨/日,采用AB热解炉(容积为2*65立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医废应急备用线的建成,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医废处置能力,对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 公司将以医废应急备用线建成为新的起点,积极履行国企担当,在市委、市政府和集团的正确领导下,切实用好桃花山基地,在充分发挥好现有设施、产能作用的基础上,按照“最高标准、最好设备、最优工艺”的原则,高质量、高效率发挥医废应急备用焚烧炉的作用,实现医废及时、安全、有效处置,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杭州宇龙化工有限公司工厂(下称:“宇龙工厂”)是宇龙化工的制剂生产基地,创建于1998年6月,其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工业开发区。 宇龙工厂拥有独立的技术团队,并且与国内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为宇龙化工制剂的生产与开发、生产工艺的改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 宇龙工厂拥有5个车间,用于生产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剂、乳油、水分散粒剂、悬浮种衣剂、可湿性粉剂等多种剂型的制剂产品,其也可生产包括自有品牌和客户定制产品在内的多种制剂产品
简要描述:废气催化蓄热焚烧炉 二室RTO的有机废气去除率在95%以上;三室RTO的有机废气去除率在99%以上。 设备采用PLC程序控制,自动化程度高,适合长期运行。 RCO和RTO催化燃烧的工艺有哪些对比? 气体首先通过陶瓷材料填充层(底层)预热后发生热量的储备和热交换,其温度几乎达到催化层(中层)进行催化氧化所设定的温度,这时其中部分污染物氧化;废气继续通过加热区(上层,可采用电加热方式或然气加热方式)升温,并维持在设定温度;其再进入催化层完成催化氧化反应,即反应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大量的热量,以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
在工业场所中会使用废气焚烧炉进行废物处理,在这些领域中使用设备可以完成送料、分筛和焚烧等操作流程,不仅可以通过手动操作对废物进行处理,也可以通过自动功能完成相关操作程序,应用非常便利。现在推出的废气焚烧设备在技术的选用上更加安全可靠,同时也融合了先进的科技理念,所以工作效率更加有保证。 使用废气焚烧炉对工业废物进行处理时,废物会先进入炉排中,接下来会通过高温蒸发和裂解等方式对废物进行处理,在完成这个步骤以后,废物会进入下一个炉排,在这个阶段炉排会对废物的高分子物质进行裂解和焚烧
垃圾焚烧炉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间歇式焚烧炉、炉篦式焚烧炉、垃圾热解气化焚烧炉、流化床式焚烧炉、回转窑式工业垃圾焚烧炉、炉排型焚烧炉。 焚烧炉用耐火材料分耐火砖和浇注料两类:耐火砖主要以粘土砖、高铝砖和碳化硅砖为主。浇注料以粘土质、高铝质可塑料和粘土质、碳化硅质浇注料为主
各会员单位、有关企业: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充分发挥节能环保重大项目建设供需对接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促进企业发展。经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研究,决定开展全省垃圾发电产品技术服务的征集、对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对照《四川省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施方案》(川委厅〔2016〕92号),按照“企业自愿、择优选定”原则,拟在以下领域遴选先进企业及优质装备产品和技术并向项目业主单位推介
公司经营产品计量辊、调胶系统、上胶机、直燃炉、自吸粉均质机、调粘系统、均质机、高剪釜、RTO焚烧炉、废气焚烧炉、覆铜板、粉体输送、高速分散乳化、烘箱、过滤器等。 南通图海机械有限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思路,注重人才培养,鼓励创新精神,不断培育造就人才,挖掘和发挥人的才智。充满激情,努力奋斗,做最有价值的事情
9月17日,俄罗斯贵宾会承德公司再次迎来环保开放日。承德市政府、环保局等机关单位组织20余名环保志愿者到承德公司进行参观学习。 环保志愿者们跟随公司讲解员先后参观了环保展厅和生产中央控制室,并结合公司全景缩略模型,对承德公司的基本情况、建设历程、垃圾处理能力、续建项目推进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5-2014)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促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的进步,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活垃圾焚烧厂的选址要求、技术要求、入炉废物要求、运行要求、排放控制要求、监测要求、实施与监督等内容。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2000 年,2001 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