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电子香烟的香味烟液可能破坏内皮细胞功能,从而增加心脏病风险。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27日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报告,他们利用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培养内皮细胞,让它们接触含有或不含尼古丁的6种不同香型的常见电子烟液。内皮细胞是一种衬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主要细胞类型
近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公布了ESI从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6月30日(共10年6个月)的统计数据。希望大家无须对ESI排名太过看重,仅供参考。 中国内地有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313所高校中(北京协和医学院计入高校,北京协和医院计入机构,分开计算),中国科学院大学全球排名67位居内地榜首,清华大学全球排名76紧随其后居第二,北京大学全球排名81位屈居第三
1962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1981年5月毕业于莆田地区理论大专班,1981年6月参加工作,历任莆田县团县委宣传部部长,莆田市湄州镇副镇长、镇长、党委副书记、书记,现任莆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书记。 196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主任医师。1985年7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1985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仙游县医院副院长,莆田市卫生防疫站站长、书记,现任莆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为庆祝国庆七十周年,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2019年10月18日下午,临床医学院分团委·学生会、易班工作站全体成员在泸州市安宁中心校展开了“同迎国庆七十年,共享温暖千万年”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 本次活动对小朋友们进行了基本的医疗科普知识和生理知识科普教育。志愿者们通过PPT讲解、交流互动,为小朋友们讲解人体皮肤屏障、细菌、艾滋病传播及预防、青春期生理变化的相关知识,并教会了他们“七步洗手法”,同时为他们准备了精美小礼品
据新华社电 一项新研究显示基因决定人们倾向于早起还是当“夜猫子”。相比之下爱早起的人患抑郁症风险更低精神健康状况更好。 根据这项基于近70万名英国人和美国人基因数据的研究自称“绝对晚睡”型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几乎两倍于自称“绝对早起”型研究对象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并称“纽伦港”。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 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也是国际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航运枢纽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连续21年经济自由度指数位居世界首位
在社交网络上花费太多时间对年轻人有害:这是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医学院(美国)研究人员周一发表的一项研究的结论。 “重要的是研究这种现象,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和孤立正在达到年轻人的流行水平,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 Brian Primack说。 并补充说:“ 我们是社会存在,但现代生活倾向于将我们分开,而不是将我们聚集在一起
为聚焦神经系统免疫与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断与治疗,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神经免疫与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我院神经内科于2020年9月12日举办“聚精会神”神经免疫与感染疾病高峰论坛线上会议,大会在神经内科主任崔俐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序幕。 此次会议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分会主任委员胡学强教授,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神经感染性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钢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兼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感染和脑脊液细胞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感染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佳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管阳太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段瑞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神经感染性疾病专委会秘书、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渐冻人协作组委员兼秘书冯国栋教授以及我院神经内科于雪凡教授及金涛教授,分别对神经免疫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专题讲座,讲座内容涉及近年神经免疫与感染领域的热点问题,将最前沿的知识和最先进的理念带入临床。线上会议人数达1.1万余人,反响热烈
此次沙龙由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举办,美迪西生物医药的汪俊博士和董文心博士将分别围绕“免疫治疗药物研究的动物模型介绍”及“抗抑郁和抗老年痴呆症新药的研发及评价思路”演讲主题,与大家分享临床前评价的方法和经验,深入技术交流,共同探讨助力药物研发。 汪俊,博士,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物部副总裁。汪博士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在日本神户大学获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在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药理学院完成了博士后研究
《美丽代价:最毒化妆品》是一部纪录片。序幕是一位波士顿大学医学生,每天使用27种身体清洁产品和美妆品,在测量她身体里令人咋舌的化学负担后,她才意识到自己是位“充满毒素的有毒美女”! 影片同时纪录了著名的娇生爽身粉集体诉讼案件。虽然类似塑化剂损害人体健康事件频传,但生活中依然处处是参杂化学成分的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