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病
专业特长:主要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临床工作,擅长肺部染性疾病,慢阻肺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变应性咳嗽及支气管哮喘,肺血栓栓塞症及肺血管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间质性肺疾病,肺癌等常见、多发及疑难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康复。熟练电子支气管镜、呼吸机及呼吸诊断治疗相关仪器的操作及应用。 主要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临床工作,擅长肺部染性疾病,慢阻肺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变应性咳嗽及支气管哮喘,肺血栓栓塞症及肺血管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间质性肺疾病,肺癌等常见、多发及疑难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康复
当水中的重金属进入肠胃,将会破会肠胃黏膜,杀死部分的益菌(消化酶),导致肠胃疾病,比如说:“胃炎、胃溃疡、胃穿孔、结肠炎等慢性疾病的产生。”因此说水污染是形成肠胃疾病的主要原因。 肾部是由若干个肾小球组成,人体每天大约需要摄入5公斤的水质
1.皮质与皮质下性偏瘫 皮质性偏瘫时,上肢瘫痪明显,远端为著。如果出现皮质刺激现象有癫痫发作。顶叶病变时,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其特征是浅层感觉即触觉、温痛觉等正常,而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障碍明显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对于经正规内科治疗无效及严重关节功能障碍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以考虑正规医院行手术治疗,范围包括肌腱修补术、滑膜切除术及关节置换术等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擅长:独立熟练完成各种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包括ICD和CRT-D等)、各类高龄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各种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包括阵发和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外周血管病介入手术、心血管病联合介入手术。 扫码分享 曾任北京301医院心内科主任,全军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获广州人才绿卡和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心血管病临床介入诊断和治疗研究20年,独立完成各类心血管介入手术3万多例,是国内心血管临床和介入技术最为全面的著名心内科专家之一,主要技术特色是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和介入心脏病学精准治疗
我会诚邀从事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康复与研究等相关领域的同道参加将于 2020年11月19日至22日在南京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心血管年会。 本次会议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20年召开的最重要学术会议,是对一年来我国心血管病防治与科研成果的检验,是分会整体工作规划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自1978年8月以来,迄今已经成功召开了21次,见证我国心血管病学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为规范和提高我国心血管病的诊疗水平,推动学科发展和心血管医生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哪个医院看血管病看得好:毛细血管瘤三点要注意? 上海哪个医院看血管病看得好:毛细血管瘤三点要注意?虽然现在医疗知识不断普及,但是还有很多家长不了解血管瘤,不知道儿童毛细血管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上海血管瘤医生简单总结了三个注意点。 很多父母由于对血管瘤缺乏认识,担心孩子接受治疗承受太多的痛苦,所以想等孩子大点,承受能力好一点后再接受治疗
粥状动脉硬化除了发生在颈动脉,也可能影响椎动脉。椎动脉左右各一,到了头部会汇合成基底动脉,是脑干与小脑最重要的血液供应来源。如果椎动脉或基底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除了急性脑中风外,也可能因为长期血液循环不良(供血量不足)而产生相关的神经学症状,如头晕、步态不稳、肢体协调及视觉障碍等
黑龙江省医院南岗院区麻醉科成立于1997年,其前身为省医院第一门诊,当时有手术室4间,麻醉医生2名,护士6名,主要为综合外科、妇产科病人手术麻醉及全门诊的急诊急救工作,麻醉学科属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现在麻醉科业务开展也较为广泛,集医疗及科研工作为一体,临床工作范围覆盖全院:中心手术室、泌尿腔镜中心、消化腔镜治疗中心、DSA周围血管病、妇科门诊和急诊急救等。 黑龙江省医院暨黑龙江省中日友谊医院直属于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成立于 1911年9月8日,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社区服务和康复医疗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创建于1910年,1993年成为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1800张,出院人数81395、手术人数42782、手术例数49489、平均住院日7.49天、床位使用率93.49%、三四级手术比例80.80%。 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消化内科、护理学科、中医心病学),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1个(护理学科)、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视觉复明临床医学中心(共建)、上海市创伤急救中心、上海市骨肿瘤研究所、上海市甲状腺疾病研究中心、上海市脑卒中防治中心(北区),是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的挂靠单位;建有同济大学肠道疾病研究所、同济大学甲状腺研究所、同济大学泛血管病研究所、同济大学介入血管研究所、同济大学微生态临床研究与诊治中心、同济大学癌症中心;合作共建国家教育部“心律失常分子遗传重点实验室”,挂牌中国胸痛中心及全国首批“心血管病专科护理及技术培训基地”(双认证);先后成立葛均波院士、黎介寿院士、孙颖浩院士、魏于全院士、刘志红院士等院士工作室。 近五年获得国家863、973、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57项,发表SCI论文1488篇,最高影响因子27.363;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等30余项,其中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项目2项、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3项、科技部重大项目5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一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