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制
古时候建筑物室内常用一种家具挡风,称为“屏其风也”,这便是屏风的由来。屏风作为传统家具组成的一部分,除了挡风,还有分隔、美化、协调等功能。后来慢慢演变成绚烂多彩的装饰艺术品
笔者首先要向各类读者概略说明:佛教图像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鉴定佛教美术作品的名称、内容、形像造型特征与性质。重视对佛教美术(雕塑和绘画)的研究,我们就必须探究作品的内涵和思想(例如佛教经变像所要传播的教义)。佛教美术作为宗教艺术是特定时代的传播作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丰富的古代服饰相关文物,沈从文、孙机诸先生先后在服饰考古、服饰史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方面形成了较为深厚的学术积累,堪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重镇。本次展览以孙机先生等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按历史时期分为六个部分,展出文物近130件(套),类型涵盖玉石器、骨器、陶器、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并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系统性、学术性、知识性都很强,不仅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的制作工艺、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而且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深入阐释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量直接表现古代服饰形制的实物,本次展览还绘制了大量线图、制作了15尊不同时代的复原人像,力求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简史
整体而言,中国地藏信仰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从高宗永徽二年(651)开始,到玄宗先天元年(712),这60多年是中国地藏信仰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地藏信仰在中国展开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如果说隋及唐初70年中,中国地藏信仰表现出以称念地藏名号为主的特点,那么,在7世纪中叶到8世纪初的62年中,地藏造像的大量出现应是此期最为显著的特点。此期的造像不仅在数量上比较多,而且在形制上也十分丰富,为以后地藏造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栏杆中国古称阑干,也称勾阑,是桥梁和建筑上的安全设施。栏杆在使用中起分隔、导向的作用,使被分割区域边界明确清晰,设计好的栏杆,很具装饰意义。周代礼器座上有类似栏杆的构件
秦始皇帝陵发现大型陪葬墓 “金骆驼”现世!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最新考古成果:考古人员在秦陵在秦陵外城西侧的陵区,对一座编号为一号墓葬(QLCM1)的“中字形”墓葬进行了发掘,取得重要收获。该墓为目前发现秦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墓葬,填补了秦代高等级墓葬的空白。出土了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单体金骆驼
【#寻幽探秘:李郑屋东汉古墓的结构与文物】 李郑屋古墓以砖块砌成,砖块为长方形,平均长40厘米、阔20厘米、厚5厘米,质地坚硬,颜色带红偏灰。有部分墓砖上刻划有文字或花纹,花纹共有十多种,多数图案以菱形及轮形构成,有些为动物形象的简化线条。 李郑屋古墓洞口呈圆拱形,布局为十字形,长约8米,阔约10米
万发拨子遗址是鸭绿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明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其文化堆积可分为13层堆积*厚处达3.12米。共发现137个灰坑、20座房址、9条灰沟、1条环山围沟、56座墓葬
列都,拉祜族边棱气鸣乐器。又称都列、列嗄都、列古都,均为拉祜族气鸣乐器的泛称。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西盟等地
蹈到,克木人综合奏体鸣乐器。据形制译称竹音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勐腊县勐满等克木人聚居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