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60年前,我国首本核科技领域学术期刊——《原子能科学技术》正式创刊,该刊由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先生,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刊名,原子能院主持创办。 11月1日,《原子能科学技术》创刊60周年学术报告会隆重举行。《原子能科学技术》主编、原子能院院长薛小刚出席并致辞
联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遥感信息与图像分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 王晋年(中科遥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Thomas Cudahy(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赵英俊(遥感信息与图像分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l 机载和星载高光谱遥感应用(农业、林业、环境、地质、测绘、海洋等) 2016国际光电子技术及应用研讨会(OTA2016) 2016光电子 中国博览会暨第八届国际(北京)光电展览会 “光谱中国”主题展与相关洽谈对接会。 会议日程: l “光谱中国”产品展示活动9-11日三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监督委员会”)在对基金项目进行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徐中民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批准号91125019)申请书中,多名参与人员的身份信息与他们发表论文中标示的身份信息不符。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九条第一项和第十二条的规定,给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通报批评。 经调查核实,徐中民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批准号91125019)第4至第9参与者共6人的职称均填写为助理研究员,但其中5人在项目申请时(2011年3月)是徐中民指导的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另1人是徐中民项目组临聘人员,无职称
“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京隆重召开!并祝婴商国际集团董事长、欧能达、思麦尔、卡迪夫品牌创始人甘涛先生荣获“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本次大会以“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为主题,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办,“政、产、学、研、金”多方参与、共同推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创新方面的优势与作用,推动民营经济的创新与发展,得到了全国工商联、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华全国总工会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现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李书福等领导出席大会并致辞演讲。 本次大会是一次共建服务平台、共商创新大计、共享合作成果的产学研盛会,也是一年一度我国产学研界总结、表彰、学习、交流及融合发展的创新盛会
邓启煌,男,福建省三明市人,1982年1月出生,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2012年东华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毕业(硕博连读)。2012.05-2014.06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07-2017.06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从事助理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岗位,研究的领域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具体包括:括纳米粉体的制备、陶瓷成型、陶瓷的烧结和MXenen二维片层材料研究
6月15日上午,“汾河平原大气重污染成因和联防联控研究”项目组组织召开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视频会议,旨在加快推进汾河平原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开展交流与研讨并部署后续工作。 该项目由我院牵头,联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山西省环境规划院、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9家单位共同组织实施,通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颗粒物来源解析、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技术及区域传输模拟等研究,进一步明确汾河平原区域大气重污染成因,提出适合汾河平原区域发展并符合各城市大气污染控制需求的“一市一策”综合解决方案,构建从区域层面融合城市方案的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在内的汾渭平原大气重污染整体治理方案,以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水平。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及各课题就研究背景、目标、研究内容、实施方案、考核指标等有关内容的详细汇报
根据学院党委“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重点工作安排,3月27日下午,测绘系党总支组织全体教师在西四合班教室观看《全省“改革开放、奋发有为”大讨论报告会》。 改革先锋、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景海鹏,以学习、成长、训练、飞天的经历,讲述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航天事业,没有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使航天事业快速发展;深圳市政府党组成员、前海深港合作区管理局局长杜鹏讲述了前海深港合作区人敢于改革创新,敢于担当,瞄准建设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战略平台的目标,取得的一系列可复制的经验做法;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建华,讲述了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通过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最终形成适合先进院学术格局的发展模式;太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祥明,详细介绍了太钢集团坚定政治立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改革创新,全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经验做法。 四名同志的报告,立足各自工作岗位,为推动改革开放作了大量工作,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今天获悉,中国首个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以下简称碳卫星)已经成功获得了首批观测资料,这是首套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高新技术,中国从太空获得的高分辨率光谱图 碳卫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进入轨道,经过平台测试和负荷加热排污等一系列测试,1月12日成功接通载荷,并转移到在轨观测任务并获得了第一批观测资料,其中包括采集碳球卫星高光谱二氧化碳监测仪,第一套大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吸收光谱表面处理产生的。 初步结果表明,碳,卫星关键技术得到了验证,我国具有大气痕量气体检测超高频卫星技术的能力。中国科学院微卫星研究所研究员尹竹山对“中国科学报”负责人说
物联网是实现物物互联的网络,通过各类信息传感设备去感知物理世界和辨识来自信息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及通信,最终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近在眼前、远在高端,无所不在的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是继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应用之后,在信息技术领域又一次革命性的浪潮,成为当今世界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必将引领和带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乃至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上海市宇航学会为积极发挥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独特优势和“大联合、大协作”的运作机制,依据航天、面向社会,大力促进“科技创新、转型发展”,日前假座上海科学会堂举办了“上海天地一体化卫星物联网发展研讨会”,来自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上海物联网行业协会(筹)、上海航天局、中国科学院导航总体部、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新物科技有限公司、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上海伽利略导航有限公司、上海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上海市宇航学会等12个主管部门和产业单位的14位专家、学者出席
9月6日上午,2020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4位科学家斩获三大奖项,单项奖金为100万美元(人民币约700万元)。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张亭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振义凭借发现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摘得“生命科学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卢柯因开创性的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梯度纳米结构以实现铜金属的高强度、高韧性和高导电性,获得“物质科学奖”;山东大学教授彭实戈因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非线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中的开创性贡献,荣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诞生于2016年的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大陆首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