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
近日,我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东辉院士团队在超冷反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揭示了超冷O+OH反应中显著“几何相位”效应的物理本质。 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下,分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远大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尺寸,并且分子的碰撞只能通过一个或少数几个分波进行,因此,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此前基于求解非含时薛定谔方程的量子动力学计算表明,O+OH反应中的“几何相位”效应在超低温下明显增强,对特定的产物态考虑“几何相位”前后的预测反应速率能够相差多达两个数量级
张宽收,男,1965年8月出生。理学博士,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张宽收,男,1965年8月出生。理学博士,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讲座时间 2017年4月18日(星期二)上午10:15-11:15 时间:2017年4月18日(星期二)上午10:15-11:15 地点:新理工楼225 报告人:张潮教授,1987年获纽约市立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教授,澳大利亚物理学会理事,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基金专家组成员,国际红外毫米与太赫兹波理事会成员。张潮教授在关于调制半导体微结构中电子输运的原创性工作中 发展了一套计算高迁移率电子系统电阻振荡的理论。他所推导的解决电子-激光相互作用系统的方法如今已经是研究许多电子材料和器件中非线性问题的基础
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由物理系、电子信息技术系、光电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组成。现有7个本科专业:物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现有在校生1097人,其中博士生31人,硕士生74人,普通高校本科生992人
12月10日上午,应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张健研究员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在化工楼516会议室,张健研究员做了《源自分子筛合成理念的金属有机簇与骨架材料研究》的讲学,报告由副院长刘石泉教授主持,我院材料科研团队、化工科研团队及学生近80人参加。 张健研究员先容的纳米团簇和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都是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如何将两者在一个体系内复合发展新的功能材料更是一个挑战性的课题。讲座先容了张研究员团队近年来采用无机分子筛材料的合成设计理念,针对钛氧团簇、MOF材料以及两者的复合开展了系列的研究工作,给研究团队提供了开阔的视野,讲座最后还就MOF材料的制备技术、稳定性及其相关应用拓展等做现场交流
导读: 陆林,男,1966年9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安徽省安庆市人,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1999年在华西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 陆林,男,1966年9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安徽省安庆市人,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1999年在华西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3年先后在复旦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至2005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访问学者,2005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所长
主讲人简介:2022世界杯丹麦投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光场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2012年、2013年分别在马来西亚国立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核磁共振方法和技术及其在材料中的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新的NMR方法和技术及超极化NMR仪器研制;利用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材料的结构、相互作用和动力学以及与此相关的性能;新型功能材料(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材料)以及智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其表征。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如JACS,Adv. Mater. Chem. Mater. ACS energy letter,Macromolecules Phys. Rev.B.等上发表论文80余篇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固废资源化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有机固废处理过程控制与湿地修复应用、环境传感监测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