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
近日,山西省副省长于英杰到国机集团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MEC”)承建的鹏湾氢港2万吨/年焦炉煤气制氢项目现场调研。 于英杰在项目施工现场认真听取项目规划及进展情况,并详细了解焦炉煤气制氢的工艺优势和成本优势,就高纯气体转化前后纯度对比进行交流,询问关于氢能布局和后续产业链延伸规划。于英杰对鹏湾氢港项目的超前规划和建设表示充分肯定,指出氢能是未来能源,该项目是省委省政府督办的重点转型项目,要坚持以清洁能源为发展方向,久久为功,坚持到底,为清洁能源在山西的推广应用贡献力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7月17日,东风汽车旗下全新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汽车正式发布。日前,网通社从岚图汽车官方获得一张首款概念车的预告图,该车将于7月29日在武汉举办的品牌战略发布会上正式亮相。 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集团——大众汽车,2020年上半年在华业绩如何?中短期战略有何变化和部署?未来的产品规划怎样?就这些消费者关心的话题,笔者与大众汽车品牌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博士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
近十年来,德国一直推行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转型”战略,持续增加对能源技术研发的公共投入。2017年,德国投入10.1亿美元用于RD&D,占其GDP的0.031%,相比前一年增长了14%。其中,可再生能源技术占能源RD&D总预算的29%,主要用于太阳能和风能研究;其次是能效(主要用于提高工业能效)和核能(包括核聚变),分别占22%和21%;其他电力和储能技术占到13%,化石燃料仅占5%,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碳捕集和利用的研究
亚博法甲直播平台(中国)有限公司集团作为全省综合交通投融资主平台和综合交通建设主力军,统筹承担全省高速公路、铁路、重要的跨区域轨道交通和综合交通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及管理职责,并积极参与市县主导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电堆及系统的研发和生产。作为燃料电池行业专家,全面掌握氢能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专注于电堆的设计与开发,并根据市场应用的性质与终端产品制造商合作,提供电堆及系统销售与技术服务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在经济与能源高质量发展中,能效提升是加强能源安全、国家经济脱碳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一场能源革命。 2020年12月23日,由浙江省发改委(省能源局)主办的“浙江省能效创新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介会”在杭州举行,这是浙江省探索能效创新引领工作举办的首次交流活动,也是浙江省能效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本报讯 (记者 杨帆 张珺)9月16日,市委书记陈敏尔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分别举行视频会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徐强,副总经理张建恒、王海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总经理吴永杰,副总经理丁宏祥、陈学东,市领导吴存荣、王赋、熊雪、郑向东参加。 陈敏尔代表市委、市政府感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长期以来对重庆发展的大力支持
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广东联悦氢能制氢项目(一期)以及稳力科技高速空压机智能化产线投产暨30千瓦空压机量产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涵盖了氢能上中游产业,标志着园区在加快完善氢能全产业链的布局上又迈进新的一步。 云浮市已将氢能源产业纳入“七大特色产业集群”战略部署,并正举云浮市之力与佛山、深圳、广州、珠海、东莞、江门、阳江及陕西榆林等地组成城市群一体申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群,积极占领政策高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氢能源产业特色集聚区。 根据9月16日五部委下发《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要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申报已经正式截止(截止日为2020年11月15日)
12月29日,在广州举行的“2021第十六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传来喜讯。鸿达兴业荣获“2021 年度中国高质量发展特别贡献企业”称号。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民营企业作为重要力量,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主办单位 北京市汽车行业协会、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吉林省汽车工业协会、北京泽安达展览有限公司 展会描述: 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是大势所趋,全球各大经济体及各大车企纷纷制定了燃油车退出时间表。在北京,由于不限行等政策影响,新能源汽车在北京越来越受到购车者的青睐。 北京泽安达展览公司14年来一直专业、专注于承办'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展',具有丰富的办展经验,并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新闻媒体及行业1000多家整车、零部件、充电桩配套企业、用户单位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中华电力有限公司在本月初宣布已就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推出的“长远减碳策略公众参与”提交回应。公司表示,虽然2050年为时尚远,但需要现时开始作出筹划,循增加燃气发电及区域合作两个方向,探讨长远增加低碳供电的可行性,及当中各自及并存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时,能源科技日新月异,公司需要时间作进一步研究,以期可以利用新科技达致**的减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