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除
类固醇激素是常用的药物,功能很广泛,但是副作用也很多。它们在体内的含量需要严密的调控,过多或太少都会引起病症。因此如何调控这些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便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由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周琪领导的生殖工程研究组,首次利用CRISPR-Cas技术在大鼠上实现了多基因同步敲除,从而推动了基因修饰大鼠成为重要的动物模型。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据了解,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取基因敲除的手段来探究动物特定基因与疾病的关系
科学网2月3日上海讯(记者黄辛)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双聘教授徐建青团队和上海科技大学在一项合作研究中,揭示了寨卡病毒感染神经细胞的新机制。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 2015年底在南美洲爆发寨卡病毒疫情,该病毒感染可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进展快报 第66期】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2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德培团队在 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iurnal oscillations of endogenous H2O2 sustained by p66Shc regulate circadian clocks”的文章,第一次揭示了氧化还原信号在一个近日节律周期(24小时)内的变化规律,找到了氧化还原信号节律和经典生物节律转录翻译负反馈调控机制之间直接耦合的关键点,证明了氧化还原信号节律在生物节律中的重要生理作用。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具有生物节律振荡现象,其背后的机制目前存在两种理论,一种是已经被诺奖认可的基于基因转录的转录翻译负反馈环路(TTFL),另一种是机制尚不清楚的基于代谢的氧化还原振荡子,两种机制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已经被业界探索和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却仍悬而未决。 该团队对单个细胞以及小鼠肝脏内的过氧化氢(H2O2)水平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测定,发现 H2O2水平呈现近日节律振荡
1. TALENs基因打靶技术和2A序列介导多基因协同表达技术制作皮肤移植模型猪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1-2017.12,52万,主持。 2. 多基因修饰皮肤移植模型猪的研究,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3.10-2016.9,10万,主持。 3. 以CRISPR/Cas系统制备基因敲除细胞克隆的研究,博士科研启动项目,2014.12-2017.12,3万,主持
在哺乳动物中,精子与卵子为遗传物质的传递供给了载体。但是,精子构成进程中仍有许多谜题没有破解。近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杰出立异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隶属新华医院及国内外多家试验室协作研讨发现,RNA结合蛋白FXR1可经过液-液相别离激活小鼠后期精子细胞中mRNA的翻译,保证精子构成进程的正常进行
北京乔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高科技企业,现阶段以代谢性心血管疾病模式动物为主要研发领域,通过应用多种转基因、基因敲除技术,构建了几十种基因工程小鼠/大鼠和仓鼠。 公司注重技术规范的建立与开发过程的管理,专业化管理以多年从事SPF级动物繁育的高素质人员保证了动物的表型特征的稳定性;并与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共同创办了南京军区模式动物中心。 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打造以利益的科技服务平台;同时公司秉承客户至上的原则,竭诚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创造新的研究成果,为社宁可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此前研究已经表明,利用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方法能够有效促进脊髓神经损伤之后神经元的修复。然而,由于遗传背景的差异,供体细胞会与受体免疫系统的部分细胞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发生免疫排斥的现象。针对这些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目前还没有清楚的结论
本网讯(特约记者/曾宪彩)5月7日下午,生化学院于9225会议室举办科创空间大讲堂学术报告会。本次报告会由中国农业大学李晓林博士主讲,生物工程教研室主任于海彦主持,各教研室主任,生物工程教研室及基础教研室生物专业方向教师参加。 李晓林博士以“嗜热毁丝霉内质网发育规律及人工改造”为题作报告
类固醇激素是常用的药物,功能很广泛,但是副作用也很多。它们在体内的含量需要严密的调控,过多或太少都会引起病症。因此如何调控这些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便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