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
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获服贸会气象领域“**成果奖” 近日,“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被2022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下称服贸会)气象与全球贸易展组委会评为“**成果奖”。 今年9月,大商所走进服贸会,亮相由世界气象组织主办的气象与全球服务贸易展,并同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正式发布了“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作为“气象+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全新探索和创新成果,温度指数选取北京、哈尔滨等城市为基准城市,基于中央气象台权威数据编制,包括相关城市的月度累积平均温度指数(CAT)和月度制热(HDD)/制冷(CDD)指数,可为农业领域提供预测作物产量,并为温度变化对作物价格和品质的影响提供前瞻性参考
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世界气象日开展的时间定于每年的3月23日。 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1]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新华社卢萨卡3月17日电(记者彭立军)利隆圭消息:马拉维灾害事务管理局16日晚发布通报说,热带气旋“弗雷迪”引发的洪水、强风和泥石流等灾害已造成该国南部地区326人死亡、201人失踪、796人受伤,超过18万人流离失所。 马拉维总统查克维拉16日视察灾区,并发表电视讲话,向全国通报受灾情况和救援措施。他说,此次风暴造成的灾害是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破坏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记者今天从海军机关了解到,南沙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建站27年来,共取得南沙海区水文气象观测数据500多万条。为过往南海的中外船只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气象保障,为国际减灾和海洋气象预报研究、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利用海洋资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8年1月,我国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在南沙永暑礁建设有人驻守的海洋观测站,被编为全球海平面联测网第74号站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期发布的《全球年度至十年气候变化最新报告》(Global Annual to Decadal Climate Update)预计,2021至2025年,全球(陆地及海洋)地表均温将至少高出工业化革命前(1850-1900年)水平1摄氏度,年均升温幅度约在0.9-1.8度之间(高信度)。未来5年内,年均气温升高1.5摄氏度的可能性——巴黎气候协定设定的控制目标——尽管目前看来并不高(40%),但随着时间推移会再增加。另外,目前保持的最高年均气温记录有90%的可能性在未来5年打破
《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围绕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对主要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回顾发展历程,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同时,也与气象人敢为人先的开放合作精神、进取务实的开放合作态度、积极营造良好稳定的开放合作环境密不可分。未来,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也必然是在更加开放合作的条件下进行
随着我们迈入了2020年,有些问题却还是从2019持续来到了2020,包括澳洲的野火。据悉尼大学的生态学家称,据估计有近5亿只动物在澳洲的丛林大火中死.亡。更准确的来说,在过去几个月中,多达4.8亿只动物在大火中丧生
新华社日内瓦3月23日电(记者刘曲 马丁娜·富克斯)今年3月23日是第61个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当天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近年来,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海洋变暖和酸化有增无减,其危害将“持续数百年,因为海洋有很长的记忆”。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将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确定为“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旨在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海洋、气候和天气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看到形状奇特的云,你能叫出它的名字吗?不能的话,看一下世界气象组织出版的《国际云图》,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收录并介绍各种形状云的《国际云图》1896年首次出版时目的是为气象工作者、航海者和货运者提供参考。第一版包括28张云的彩色照片,后被数次修订,上一次修订是在1987年
我校获“滑坡减灾全球卓越中心-寒冷地区滑坡研究中心”称号,单炜教授获“国际滑坡研究项目成就奖” 6月3日,由国际滑坡全球增进委员会(IPL-GPC)、中国国土资源部主办,国际滑坡协会(ICL)、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以“减低滑坡风险:建构安全性的地质环境”为主题的第三届世界滑坡论坛(WLF3)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揭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和中国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分别致词。本届论坛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国际减灾计划署(UNISDR)、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的大力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东北林业大学等国内涉及机构牵头主办本届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