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2022年重庆强基计划高校有1所,即重庆大学,以下是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强基计划也称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于2020年在有关高校开始实施,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
韩彦峰,男,山西人,美国西北大学联合博士,博士后,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巴渝学者计划青年学者,“重庆市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和国家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一直从事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水中航行器推进系统等领域关键科技问题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重庆市留创计划等项目10余项;作为主研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十三五”XX预研、“十三五”民用XX预研、XX配套等1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10项,合作编著词典1本
美媒称,一名参与嫦娥四号任务的科学家透露,作为该任务的一部分,中国曾考虑把乌龟送至月球背面。这一计划后来被放弃,因为研究人员意识到他们所能提供的氧气只够维持乌龟生存20天左右——远远少于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所需的时间。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10月7日报道,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负责设计嫦娥四号上的生物实验载荷
澳门新浦京8455,系原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建立于2000年5月。2013年初,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应用技术型大学战略研究试点高校之一,正在积极创建西部领先、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现将《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2016年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渝教高函〔2016〕12号)转发给你们,望认真学习贯彻,组织申报
12月10日,首届“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在云端举行。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是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的学术品牌,由重庆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洪堡论坛等二十家单位为论坛创始单位。该论坛是2022年9月区域国别学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新的一级学科后,国内学界首次举行的聚焦区域国别学理论创新的论坛
摘要:3所获批试点高校正式跨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培养行列,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的高素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 8月4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网站公布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3所高校获批为首批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3所获批试点高校正式跨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培养行列。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公布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确认结果的通知》,公布全国45所院校为首批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其中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3所重庆高校
2022年重庆市大学城树人小学转学流程及办理时间是什么? 1、因家庭居住地发生变化,且户籍已迁入居住地的,可以转入户籍所在地学校; 2、流动人口务工地发生变化,其随迁子女可以转入法定监护人新的务工所在地学校; 3、出国留学:其他特殊原因需要转学的。 1、由学生本人及其法定监护人持相关证件向转入学校提出申请,填写《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学申请表》。 最新消息:学生转学不需要转学联系表,只需要转出学校出具学生基本信息情况表并加盖公章,再将此表交给转入学校即可
于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2001年成立。学院依托重庆大学优秀教师资源,采用互联网远程教育技术,面向在职人员开展远程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学习中心遍布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明确的品牌建设:用心服务,还能更好! 教学与学习模式(有效解决在职人员工学矛盾) ※互联网分散式教学——基于互联网课件、论坛与答疑等进行分散教学,不集中面对面上课,不占用工作时间
2023年2月23日,重庆大学–重庆建工建材物流有限公司共建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授牌仪式在重庆建工建材物流有限公司(重庆建工建材)正式举行,网投最有实力的平台党委书记王敬丰教授、副院长陈先华教授、王冲教授、贾兴文副教授、叶建雄副教授和刘芳副教授,以及重庆建工建材董事长张兴礼、监事会主席李明、总工程师杨再富、副总经理石从黎、技术总监陈敬和技术中心副主任赵海红等出席了授牌仪式。授牌仪式由杨再富总工和王冲教授主持。 张兴礼对双方共同成立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表示祝贺,对重庆大学材料学院长期以来对重庆建工建材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唐德威 男,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齿轮制造委员会委员。1988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自动化设备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1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学学科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在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出站,2001~2002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作访问学者,1991年留校任教,获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壹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壹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贰等奖1项。 自1991年任教以来,主要从事管道机器人、特种环境及用途机械与机械CAD及仿真技术、深空探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参与完成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科研课题8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参编专著与教材3本,获发明专利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