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海
2020年1月11-12日,由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沉积组承办的“大陆边缘沉积与环境变迁”2019年度学术年会在同济大学海洋楼成功召开。本次年会吸引了来自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云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德国亥姆霍兹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GFZ)等国内外12个单位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参加。 本次会议围绕“第四纪沉积与资源效应”、“大陆物质源汇过程与环境变迁”、“河口边缘海现代过程与环境事件”和“KECES航次成果交流”等专题作了学术报告,展示了各自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中新网12月15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14日报道,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主任研究员熊本雄一郎日前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因2011年福岛核事故而流入海洋等的放射性物质铯134在约8年后抵达了北冰洋内部。据称在越过北冰洋边缘海的内部被测出尚属首次。 据报道,熊本推测铯137也同样流到了北冰洋内部
2010年7月,“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正式立项,由我院汪品先院士担任专家指导组组长,项目办公室设在同济大学,项目执行期为2011-2018年,总预算1.9亿元人民币,这是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大型基础研究计划。该计划将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探测海盆,揭示南海的深海过程及其演变,再造边缘海的“生命史”,从而为边缘海的演变树立起系统研究的典范。其科学目标包括:通过重新测量南海洋壳磁异常、研究深海火山链,重新认识南海海底扩张及其前后的演变史;通过现代深海过程观测和深海沉积的分析,揭示南海底层流的变迁,验证海盆演化历史,以及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通过海底水文观测与各项分析,认识南海深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演变;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探讨南海深海过程演变的资源与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