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gi
全球IPv6首次过渡技术测试大会11月12日-15日在京举行。据了解,本届测试大会参测设备和应用达100多个,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IPv6过渡技术测试活动。此次IPv6测试大会全面的展现了从互联网应用、网络设备、终端操作系统等端到端全覆盖的下一代互联网互通场景
为了更好适应所信息化工作需要,研究所于2012年11月专门新成立了科学计算与信息平台部门,具体负责研究所信息安全、网络和应用环境建设、图书情报分析和高性能计算工作。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计算机网络(ITPNET)建于1992年,1994年通过中国科技网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两条国际通道连接全球互联网,2001年通过DDN专线接入中国互联网(全国首批接入INTERNET的正式成员之一),2003年改为使用SM/s的光纤接入中科院科技网,2012年9月在中科院CNGI下一代互联网项目的支持下统一规划了IP地址并开通了IPv6服务并实现了全所无线覆盖。 高性能计算(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已经与理论研究、实验科学相并列,成为现代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
昨日,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各IP地址分配联盟成员,互联网基础资源运营商、服务商,各域名注册服务机构等共同举办的“推进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IPv6部署高峰论坛”在京举办。会上与会代表联合签署了“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IPv6部署北京宣言”,为共同推动互联网基础资源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进中国互联网安全稳健步入IPv6应用时代做出承诺。 据了解,IPv6的应用,需要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涉及基础资源服务、运行商、设备商、内容商等多个环节的联合推进
商彦磊,2006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为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主讲虚拟化与云计算研究生课程,以及云计算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等本科生课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云计算与大数据服务、知识与认知智能等
2004年3月19日,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在北京正式开通并提供服务,连通了上海、广州和北京3个城市,铺设了6000公里的高速光纤,是目前所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采用纯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 互联网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紧密相关。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项目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导,中国工程院、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八部委联合于2003年酝酿并启动的
IPv6 被视为可带来 “ 互联网业重新洗牌、中国网络产业后来居上 ” 的重大机遇。 CNGI 的立项,将使我国在 2005 年底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 IPv6 网络。 2000 年,建成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交换中心 DRAGONTAP ,首先实现了我国与美国 Internet2 和亚太高速网 APAN 等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的互联
从上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技术、网络技术和传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计算技术、网络技术结合形成的互联网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而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网络技术和传感技术的结合产生了传感器网络的概念,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传感器网未能充分开展起来。随着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同时拥有感知、计算和通信能力并且能够适用于各类不同环境的微型智能传感器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出现,而这些传感器节点的网络化将全面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这就是传感网技术
5月27日,由网络中心主办,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协办的“IPv6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与挑战”主题讲座在本教楼219顺利开讲。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马云龙老师主讲,我校师生共计70余人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网络中心主任宿培成就我校网络出口建设项目做了简要介绍,并着重对我校IPv6网络基础设施改造工作做了总结,虽然IPv6在用户应用层面轻感知,但基于IPv6的基础设施更新和网络升级事关网络安全和强国战略,广大师生应足够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