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案
为加强打击诈骗案力度及提高市民对各类型骗案的认知以防受骗,香港警方于商业罪案调查科辖下成立“反诈骗协调中心”,协调警队各相关部门的打击及预防诈骗工作。 中心于二零一七年七月二十日正式启用,并设立一条二十四小时电话咨询热线“防骗易18222”,为市民提供即时咨询及为警队前线单位加强支援服务,以便更有效处理怀疑骗案。另外,市民亦可浏览本网页,以获得最新骗案手法资讯及警示
大学生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做家教的过程中被侵害的案例很多。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女大学生遇害和学生被骗案,使大学生家教安全问题受到了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2000年,北京市教委和有关部门就共同颁布了《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规定》,规定学生需向学校相关部门领取工作证,与学校、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200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发出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校外勤工助学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
日前,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副会理事长杨炜轩主持网上节目《Chat it out!》,与到场的同学讨论澳门电话诈骗受害人多为大学生的议题。并互相讲述自身经历,分享对澳门电话骗案增多的看法。 杨炜轩指出,今年澳门电话诈骗已达61宗,而受害人更有不少具是大学学历
号称"周身刀无张利"的多媒体创作人。 很喜欢乐天熊仔的怪叔叔。 虽然香港政府声称推出电话储值卡实名制,是为了打击电话骗案
近日,警方收到多名市民查询,指收到自称通讯事务管理局(通讯局)或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通讯办)的来电,电话号码为“ +852 2961 6333”,最后八位数字与通讯办一般查询热线(2961 6333)相同。来电者声称受害人的电话服务因有欠款或曾被异常使用而将被停止,或声称该电话号码曾发出大量违法讯息等。其后,电话便转驳至另一名假冒内地执法人员的骗徒,要求受害人提供银行户口号码及密码作调查之用
最近,警方接获市民查询有关“+852”字头,假冒香港卫生署职员的来电,声称市民已接种的新冠疫苗经已失效,电话随后转驳至另一名假冒内地执法人员的骗徒,意图骗取其个人及银行账户资料、密码。 为协助识破电话骗案,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规定各电话营办商必须在移动电话的“来电显示”中加入“+”号,以识别源自香港境外的来电。如接到“+852”字头的陌生来电,即表示该来电是假扮本地来电,很可能是诈骗电话; 卫生署如需要联络市民,一般会提供相关资料以核实双方的身份,但不会要求市民提供任何敏感的个人资料,如银行账户资料及密码; 如收到自称卫生署人员来电,以不同理由指示市民交出个人资料及银行户口资料,应该主动查证及致电卫生防护中心提供热线(2125 1111/2125 1122)确认有关人员的身份; 切勿向陌生人透露个人资料、银行户口资料、网上银行账户及密码等; 提醒身边亲友提防受骗;
🙋🏻♀️收到来电觉得这电话号码相当有可疑,是假冒顺丰速递推销还是骗案? 本页内容关于“假冒顺丰速递”电话号码由于“假冒顺丰速递”是网友举报,记录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一定准确,用家应自行分析及作出理性决定。因为关于这JunkCall电话内中资料不能一一去确认,也并非指该公司假冒顺丰速递有任何问题,市民应小心自行判断有关产品或服务是否适切自己的需要,了解当中的风险以免有金钱上的损失。 假冒顺丰速递这个电话数据库是怎样建立的? 广告电话是环球的问题,但在商业社会里无偿为消费者提供广告电话数据库并不常见,而且从消费者角度来说也极少会主动举报假冒顺丰速递广告电话号码
【看新媒体2021年04月27日讯】近日,香港警方拘捕5名男女,涉嫌声称代办大屿山封闭道路通行许可证,涉款12万8千元,被捕人士亦涉嫌勒索及洗黑钱逾550万元。 警方向记者交代,早前接获报案,指受害者说从去年9月至今年2月期间,有人在网上讹称可提供代办大屿山封闭道路通行许可证的服务,当受害提供个人资料后,被人威胁持续转账到指定户口后,骗徒就不知所踪。警方根据资料作出调查分析,在4月25.26日作出拘捕行动,后拘捕3男2女,他们涉嫌以欺骗手段取得财产,初步发现牵涉17宗案件,以损失现金达12万8千元
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于过去两年打击社交媒体所谓“唱高散货”骗案,冻结逾132个账户,涉及金额达14亿元。 许正宇今日出席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会议就香港金融科技发展及应付金融诈骗的措施发言,指监管机构不时检讨与金融科技相关的监管要求,并适时更新有关指引,持续加强网络防御能力。 在虚拟资产方面,接续去年的公众咨询活动,当局快将向立法会提交修订条例草案,为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建立发牌制度,以确保市场稳健和保障投资者
一男一女分别遇到网上骗案 合共损失980多万元. 其中 警方在本月13日接获一名51岁女子报案 指早前在社交媒体上认识一名男子 表示急需金钱治疗癌症 女事主遂按指示于前年9月至去年7月 合共把约964万元存入对方指定的多个本地银行户口 惟其后与骗徒失去联络 怀疑受骗报案. 另外 一名23岁男子早前回应社交平台上的招聘广告 透过充当网上买家于购物平台以点击购物 推高商家名气来赚取佣金 男事主按指示多次将约20万元存入至对方两个银行户口 以作平台购物之用 但之后与对方失去联络. 2宗案件列 “以欺骗手段取得财产”跟进 暂未有人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