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
全新BTX双目式单筒望远镜提供纯净自然观看体验,用双眼更近距离感受精彩片刻、细节清晰锐利,创新前额支架,使全程保持舒适感,更加享受的时刻。 前额支架带去舒适的观察体验,适合长时间观察。 斜角设计允许三脚架更低,从而达到更大的稳定性
切忌用手直接触摸,要是沾染灰尘的话可以用毛刷、柔软的擦镜纸将其擦拭干净。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用纯酒精将布蘸湿有透镜中心向外一圈圈的擦拭。 要是反射棱镜的温度比周围温度低的话,不要只是简单的擦拭,我们可以把棱镜放入衣物、容器里面,让其和周围的温度相适应,这样雾气将会散掉
信噪比(S/N,SNR,signal-to-noise ratio)是模拟和数字通信中信号相对于背景噪声的强度,这一比值通常以分贝(dB)为单位表示。 如果Vs=Vn,那么S/N=0,噪声电平可与信号相比,信号无法读出来。 通信工程师总是努力去实现最大信噪比,这通常通过使用与所需数据速度一致的最窄的接收系统带宽来实现,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办法
当我们聊到年轻的新生恒星时,通常它们年龄都已百万岁,不在我们能深刻感受的范围内,然而最近 NASA 与 ESA 合作发现已知最年幼的中子星,距离我们 16000 光年,年仅 240 岁!也就是说它经历超新星爆炸时发出的亮光,可能在宇宙中走了 16000 年,然后曾于 240 年前出现在地球的天空。 天文学家对时间的感觉往往与我们略有不同,在宇宙中,就算研究的是“婴儿”恒星,其年龄通常也都已数百万岁,很少发现比几百万岁新生恒星还要年幼的天体。也因此,被称为 Swift J1818.0-1607 的这颗中子星格外引人注目
话说阿鹤高中时期,参加天文社,学习拍摄天文照片。天文照片对象涵盖星星、月亮、太阳、星团、星系(银河)...等。 拍摄木星、星系,因为光线微弱,需要使用赤道仪,让相机透过赤道仪的功用而持续曝光在同一个木星或星系画面上,这样才能累积光线拍出木星或星系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木星的第三大红斑(最左边)在木星(右上)和红斑(左下)穿越红斑时被撕裂。木星的第三大红斑,与另外两个红斑相撞而严重受损,可能无法存活下来。天文学家仍然在收集自碰撞后已经改变的照片,上个星期,木星的第三个红斑似乎被撕碎了
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在智利的甚大望远镜(Very Large Telescope,缩写为VLT,或译超大型望远镜、特大望远镜)的MUSE多单元光谱探测器对星域解析了深度巡天探索收集了难以置信的遥远空域中1600多个星系光谱数据并合成复合影像 ,发现了72个此前未知的候选星系,此前这组天文学家利用ALMA阵列对来自哈勃望远镜的哈勃超深空(HUDF)图像进行了探索。 甚大望远镜(VLT)是最富有生产力的陆基天文学设施,4架8.2米仪器中的MUSE多单元光谱探测器可以一次性对天体进行完整观测,包括测量每个图像点阵的光密度,对每个像素生成全光谱分析的3D数据库。这允许天文学家对某个天体的具体特征进行准确测量,包括距离以及化学成分等
人类与生俱来的个性之一,就是“好奇”,好奇于自身之所从出,也好奇于周遭环境何以如此,自然如何运作;所以从古到今,人类以有涯随无涯的工作之一,就是不断地对周遭的环境和现象提出解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如此,哥白尼和伽利略也是如此。 思考问题,然后提出合理解释,这是科学的基本过程,但在许多时候,所谓的“合理”解释,都是基于我们生活中的“直觉”,这也是为什么从托勒密符合生活直观的“地心说”开始,太阳就不得不绕着地球转了一千四百年,到哥白尼的晚年才将两者的位置换了过来。时至今日,到底还有多少“地心说”在我们的科学认知中流窜?我们真的不知道
今晚,是属于全球天文、天体关注者的盛会。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报道,今晚全球各地都在讨论黑洞,天文学家们向人们公布了位于我们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首张照片。 它位于银河系的中心,是我们自己星系的超大质量黑洞
7月下旬,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第十年v0版本的观测数据已全部上线,可供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使用。本次发布的数据产品是LAMOST在2021年10月22日到2022年6月9日之间获取,包括低分辨率光谱和中分辨率光谱两部分。其中低分辨率观测了390个天区,中分辨率共观测了422个天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