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庙
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位于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从禹王山靠310国道一侧的入口上山,从很远的地方便能仰望到高达8米的纪念塔
来源: 广东省安徽蚌埠商会[URL] 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句俗语使人们对淮河两岸抱有无限的憧憬,而蚌埠地处淮河流域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其中花鼓灯是流行于蚌埠等淮河流域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一种融舞蹈、锣鼓、灯歌、小戏、杂技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曾被***总理誉为“东方芭蕾”。2006年,花鼓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载誉满满的民间艺术已成为蚌埠一张闪亮的名片,素有“千般花鼓百般灯”之美誉。 那么,花鼓灯是怎么来的呢?相传,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人治水
原址元明街禹王庙(现西彭三中校址),1971年迁至元明街万寿宫,1985年迁到元明村二十社(现校址),1994年合并到西彭镇,更名为“巴县西彭镇第三小学校”,1995年西彭镇划归九龙坡区,又更名为“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镇第三小学校”,简称“西彭三小”,2007年7月建成九龙坡区西部首批寄宿制小学校,10月批准为九龙坡区城乡统筹首批试点学校,归谢家湾小学一体化管理,成为谢家湾小学教改实验学校。学校曾办有1所中心校和13所村小,服务区域人口约为2.5万人。学校经过多次优化整合,现全部学生合并到中心校就读,村小暂停招收小学生(只有迎新村小办有1个学前班)
禹王城遗址位于山西夏县禹王乡的禹王村、庙后辛庄、郭里村一带为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北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光墓约3公里。因传说夏禹曾在此居住过故俗称禹王城。据考证禹王城即春秋战国时的魏国国都安邑城也是秦、汉及晋时的河东郡治所
河曲河灯节,俗称河灯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办。历时三天,在县城西门外黄河边,漂放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