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屿
石敢当外观:塔型总 高:4.16M圆 周 长:19.28M构建形式:圆锥形塔顶饰物:葫芦安宅海域是从事潮间带活动与矶钓的热门据点,更是马公通往白沙、西屿必经之地。以周王庙为主要信仰中心,早期澎湖土地贫瘠,先民为了丰厚土壤,会担海沙来堆肥,使农作物顺利生长,在俗称屿仔脚的沙地上建立石塔,用以辨识海水涨退情形,便于下海取沙,多年来保佑居民,屹立不摇。并传说石塔有石头掉落即表示村庄内有人殒世,是不祥之兆,后为补强石塔,经周王爷指示约于民国62年间用水泥填补过
为响应2019年世界海洋日,澎湖县政府于6月22日在全县1市5乡,分别于马公山水、湖西龙门、白沙后寮、西屿池东、望安布袋港和七美等海滩岸际办理净滩活动,各机关团体志工3200多名顶着摄氏32度高温在各岸际净滩。 本次活动台电尖山发电厂参与主场白沙后寮净滩,由叶国佐副厂长带队共107名台电志工参加。经过所有人员一整个上午的努力净滩,即时进行统计,共清理出近13吨的海漂垃圾,其中资源回收有3吨、一般垃圾3.9吨、渔网具1.7吨、漂流木2.1吨、保丽龙0.8吨,清除海底垃圾与渔网约1.2吨
(澎湖县西屿乡)澎湖群岛灯塔系列(二)......渔翁岛灯塔(西屿灯塔) 渔翁岛灯塔(西屿灯塔),以难易度而言,应该算是澎湖群岛中,最好造访的灯塔了,它就位在西屿的外垵,从马公出发,过了跨海大桥,一直开车或骑车到尽头,就会到达渔翁岛灯塔了。 渔翁岛灯塔的历史要从清朝说起,最先由清乾隆于四十三年(1778年)在现址盖石塔,并于顶端点燃灯火,再于道光八年(1828年)改建成油锅式灯塔,但因为油锅的火光依旧微弱,对往来船只的安全还是有所威胁,所以英美等列强要求清廷兴建灯塔,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来现场堪察,并于1875年由英国技师韩德善(David Marr Henderson)设计及建造,为国家二级古迹。 渔翁岛灯塔也是台湾目前历史最古老的灯塔
关于灯塔的建制者,谁设计及制作台湾及中国沿海的灯塔?? 如果要追本溯源,台湾及中国沿海的灯塔的设计制作,要先从中国海关制度设计者,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说起。 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出生于1835年英国北爱尔兰,1854年来华并接受翻译的培训,并随后被派往英国宁波领事馆当翻译,1863年担任海关总税务司,服务中国海关50年,其功绩包括建设灯塔,创办中华邮政及同文馆及税务学堂,并建立了海关制度。 英国人韩德善(David Marr Henderson),为赫德(Robert Hart)聘任来中国设计灯塔的专家,他于1869年至中国海关任职,共服务中国海关达30年之久,其中设计及建造灯塔34座,改良有10座,1875年所完成的澎湖西屿灯塔(渔翁岛灯塔)的灯塔大门入口上还刻着他的名字,其他包括北碇,乌坵等东南沿岸灯塔均为韩德善所设计
澎湖艺术之旅(石雕、民俗文物、创作艺术) 澎湖开发久远,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随着多少苍桑岁月与时光流转,让澎湖的古迹文物益发显得弥足珍贵,澎湖虽然不大,但是目前却拥有西屿西台,开台澎湖天后宫两处国家一级古迹及多处的二、三级古迹,来一赵澎湖,除了闲情雅致外,更可领略己将遂渐模糊的跫音和光影。 澎湖的西屿西台,历史价值和防卫澎湖的意义深远,而天后宫四百多年的庙史更是澎湖兴衰史的明灯,栩栩如生的剌花、连番起翘的燕尾和层层的斗拱与瓜筒 ,展现出精致珍贵的木匠工艺艺术手法;斑驳的古厝群、二崁的陈家古厝、中央老街的生命力,和四眼井水的滋养生息,是一份静谧与空灵的飨宴。
珊瑚命运岌岌可危,海洋公民基金会从关心珊瑚到种下珊瑚(下) 海洋公民基金会自2017年起推动“复育珊瑚海田”计划,于西屿乡小门、小池角以及白沙乡通梁等地海域种下珊瑚海田,如今种下的珊瑚已有超过2600株继续成长茁壮。让我们跟着海洋公民基金会执行长王晓婵、澎湖科技大学海洋游憩系副教授张晏玮,一同了解海洋公民基金会如何为未来的海洋生态种下希望。 珊瑚命运岌岌可危,海洋公民基金会从关心珊瑚到种下珊瑚(上) 为了长期观察记录澎湖珊瑚礁与生态系的变化,海洋公民基金会自2019年起与台湾环境资讯协会合作,进行珊瑚礁体检计划,邀请澎湖在地、关心珊瑚的潜水业者担任调查员
活动目的:借由传统民俗节庆(元宵节)出发为背景,融合古厝灯会、传统小吃、工艺传承等等行销,期透由活动的巧思,一则文化得以绵延,再则推展文化产业,带动观光,活络地方经济,既不失传统节庆的精神,也得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大钢鱼游街:欧柳室花灯作品展。 金钱龟制作:传统金钱龟教学制作(开放报名参加)
有十几个人活在一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岛,我们很难知道这个小岛从有人烟到兴盛时期的二百多人,再到不久的将来人口全部凋零或外移……这是否就是宇宙的偶然性,如是,那也是忍不住,把握机会用缓慢凝视的镜头,与这偶然**会,因为……月映万川,直入卑微的人与自然之间的耳语。 西屿坪岛上四户人家,两户是一级残障的独居老人,另两户各有一遗传性疾病及一脑性痳痹终日卧地的患者,岛上分配四名驻岛警察分别有和长官互告诉讼者、涉足职业赌场者、殴打长官者。孤立与遗忘不仅是这岛屿的特质,岛上这十几个人无论本地人或暂时的驻警同样是被遗弃的边缘人
观音亭休闲园区位于马公市区西滨,情侣黄昏时并肩于此观赏西屿落日,入夜后孩提于广场内溜冰荡秋千,清晨阿公阿嬷早起打打槌球或练练太极拳,夏季花火节时游客涌入园区内欣赏高空绚烂花火,每年七月的泳渡澎湖湾活动,上千泳客从观音亭海域划向西屿,万种风情的观音亭,俨然马公地区休憩、娱乐与散心的重要区域,这里也是马公市区内视野最接近海的地方,几乎每个年龄层的澎湖人都会在观音亭留下无法抹灭的生活记忆,也无怪乎不少游子回乡时都会到观音亭海堤散布回忆当年。 观音亭休闲园区建于1949年,在这之前,观音亭为澎湖四大古庙观音庙所在地,因此宿以宗教圣地为主,1949年先后兴建海豚亭与休闲海堤后,加上观音亭海域内原本的洁白沙滩,观音亭转型为休闲游憩功能。近年来更大兴土木兴建溜冰场、儿童游乐区、风帆训练中心,以及著名的西瀛虹桥,更多的人工游憩设施增添了观音亭现代感的休憩功能,只可惜因海堤工程导致园区海域内白沙子悉数流失
澎湖群岛由将近一百个大小不同的岛屿所组成,总面积大约127 km2 (蔡及梁,2008),拥有广阔的潮间带及珊瑚礁。澎湖周边海域的海底地形多变,加上季风吹送流的作用下,产生之涌升现象带来大量的营养盐,因此拥有丰富且多样的渔业生物资源。其中澎湖本岛主要是由马公市、湖西乡、白沙乡及西屿乡所组成,而澎湖内湾海域即是指位在本岛中间之半封闭海域,其面积约为60 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