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屿
(澎湖县西屿乡)澎湖群岛灯塔系列(二)......渔翁岛灯塔(西屿灯塔) 渔翁岛灯塔(西屿灯塔),以难易度而言,应该算是澎湖群岛中,最好造访的灯塔了,它就位在西屿的外垵,从马公出发,过了跨海大桥,一直开车或骑车到尽头,就会到达渔翁岛灯塔了。 渔翁岛灯塔的历史要从清朝说起,最先由清乾隆于四十三年(1778年)在现址盖石塔,并于顶端点燃灯火,再于道光八年(1828年)改建成油锅式灯塔,但因为油锅的火光依旧微弱,对往来船只的安全还是有所威胁,所以英美等列强要求清廷兴建灯塔,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来现场堪察,并于1875年由英国技师韩德善(David Marr Henderson)设计及建造,为国家二级古迹。 渔翁岛灯塔也是台湾目前历史最古老的灯塔
关于灯塔的建制者,谁设计及制作台湾及中国沿海的灯塔?? 如果要追本溯源,台湾及中国沿海的灯塔的设计制作,要先从中国海关制度设计者,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说起。 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出生于1835年英国北爱尔兰,1854年来华并接受翻译的培训,并随后被派往英国宁波领事馆当翻译,1863年担任海关总税务司,服务中国海关50年,其功绩包括建设灯塔,创办中华邮政及同文馆及税务学堂,并建立了海关制度。 英国人韩德善(David Marr Henderson),为赫德(Robert Hart)聘任来中国设计灯塔的专家,他于1869年至中国海关任职,共服务中国海关达30年之久,其中设计及建造灯塔34座,改良有10座,1875年所完成的澎湖西屿灯塔(渔翁岛灯塔)的灯塔大门入口上还刻着他的名字,其他包括北碇,乌坵等东南沿岸灯塔均为韩德善所设计
珊瑚命运岌岌可危,海洋公民基金会从关心珊瑚到种下珊瑚(下) 海洋公民基金会自2017年起推动“复育珊瑚海田”计划,于西屿乡小门、小池角以及白沙乡通梁等地海域种下珊瑚海田,如今种下的珊瑚已有超过2600株继续成长茁壮。让我们跟着海洋公民基金会执行长王晓婵、澎湖科技大学海洋游憩系副教授张晏玮,一同了解海洋公民基金会如何为未来的海洋生态种下希望。 珊瑚命运岌岌可危,海洋公民基金会从关心珊瑚到种下珊瑚(上) 为了长期观察记录澎湖珊瑚礁与生态系的变化,海洋公民基金会自2019年起与台湾环境资讯协会合作,进行珊瑚礁体检计划,邀请澎湖在地、关心珊瑚的潜水业者担任调查员
澎湖群岛由将近一百个大小不同的岛屿所组成,总面积大约127 km2 (蔡及梁,2008),拥有广阔的潮间带及珊瑚礁。澎湖周边海域的海底地形多变,加上季风吹送流的作用下,产生之涌升现象带来大量的营养盐,因此拥有丰富且多样的渔业生物资源。其中澎湖本岛主要是由马公市、湖西乡、白沙乡及西屿乡所组成,而澎湖内湾海域即是指位在本岛中间之半封闭海域,其面积约为60 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