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
围绕国家关于建设高校一流学科蓝图及河南的三大发展战略需求,以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区域示范性”的学科为目标,以团队建设为中心,注重前沿物理基础研究,不断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关注社会发展潮流,瞄准清洁能源材料,激发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注重科研成果转化,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对社会的贡献度。通过凝炼物质微观结构研究、新能源电池材料、量子信息与精密探测等研究方向,争取在前沿物理基础研究上有重大发现或突破;积极推进“汽车尾气处理和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的成果转化,研发新一代量子存储器,研制高精度发射率测量仪,突破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关键技术,建设清洁能源材料基因库。 现有水平:据美国科技信息所(ESI)对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近10年发表论文被引用情况的分析报道,2014年澳门百老汇4001com进入全球ESI前1%,在我国进入前1%的96所高校中位居第63位,其中物理学进入ESI前1%学科排名;本学科群共涉及物理学、新能源材料等相关领域,有1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和发展改革委于23日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提出,延长补贴期限,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综合技术进步、规模效应等因素,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
12月9日上午,中国能源工程集团投资的茂名市循环经济示范中心项目举行开工仪式,信宜市委书记邓惠林,信宜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土瑞,中国能源工程集团党委书记张晋,集团总裁段玉林等出席活动。 中国能源工程集团与茂名市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在公司氢燃料电池动力技术项目、MTO项目相继落地茂名的同时,2018年初,又与信宜市政府签署了《信宜市水口工业特色小镇》投资协议,拉开了中国能源在信宜市投资环境保护和工业发展的序幕。 茂名市循环经济示范中心项目是信宜市水口工业特色小镇配套项目,为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是国家和省政府规划建设的重点环保工程项目
6月9日消息,据CNET报道,过去在谈论无人驾驶汽车和其他未来计划时,日本汽车巨头本田公司都显得特别谨慎。现在,它终于放开了!本田公司预计在2025年推出无人驾驶汽车。这些汽车将支持4级无人驾驶功能,即仅在特定驾驶模式下需要人类干预,其余时间都由汽车自主驾驶,并可监控环境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能源研究所所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光伏专委会委员,安徽省新能源汽车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会员,《太阳能学报》编委。 苏建徽教授主要研发究方向为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氢能系统及燃料电池控制、无线电能传输、宽禁带器件及高效电力变换、现代电机控制。主持和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973”、国家“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企业委托产品开发、自主创新研发等科技项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汽车行业已经走出4月份的最低谷,6月产销表现更是好于历史同期。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9.9万辆和25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23.8%。其中,乘用车产销223.9万辆和22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3.6%和41.2%
11月10日,意大利造船集团Fincantieri为维京邮轮企业建造的“维京海王星(Viking Neptune)”号邮轮正式交付。该邮轮搭载了额定功率100千瓦的氢燃料电池模块,由此成为了全球首艘已交付的应用氢燃料电池的邮轮。 “维京海王星”号总长约228米,总吨位约47800吨,设有465间客房,能够搭载930名乘客
按照工信部的相关规定,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能力是衡量车企是否具备氢能源开发能力的依据。 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燃油发动机,因此测试台架完全不相同,它的测试设备个性化、结构更为复杂、控制更加精准、测试区的布置区划以安全为第一考量。 目前,我国已有5家车企已经具备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能力,另外4家在积极规划中
【行业动态】 近日,山西省自主研发生产的首辆氢能源电动汽车,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下线,标志着山西本土汽车产业进入氢时代。年底前,我省将先期在综改区建4座加氢站,实现约50辆氢能源电动汽车示范运行。 在.. 近日,山西省自主研发生产的首辆氢能源电动汽车,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下线,标志着山西本土汽车产业进入氢时代
2018年7月13-15日,由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储能与动力电池专业委员会主办,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文理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联合主办,合肥工业大学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储能工程大会暨中日电池研讨会”在合肥顺利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及国内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界的800余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会。 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马紫峰,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储能与动力电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华民,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晓平,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缜,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