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子
相比盛夏,冬天的阳光总显得柔软而温暖,照在身上会有很舒服的感觉。 在楼下散步时接到快递的电话,移动硬盘送到了。加上之前买的书,这几天花费不少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只有过“第一状态”(现实状态)和“第二状态”(理想状态)的文艺。而“第三状态”(神圣状态)的文艺却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但在西方文学艺术中,最能触动人类心魄并使我们对之产生崇敬之意的东西却常见于“第三状态”的文学艺术中
鲁迅的作品里,这本只有十篇文章组成的散文集是我很喜欢读的。从本书的小序中得知,一开始书名定为旧事重提,后又改为朝花夕拾,内容隐而不露,给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书里面并没有高深难懂的字眼,而是向读者娓娓道来童年那些难忘的事,语言简炼优美,非常自然
本身我就是个十分厌恶摄影技术的人。当然,这只能是不愿刻苦潜心钻研技术的一种自我开脱罢了。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在当今这个假如能够站立连猪都可以摆弄相机、搞摄影的时代,何需再把技术当成摄影的羁绊?何需再拿什么构图、用光、角度、黄金分割率之类的废话吓唬人?况且,这本集子都是用非专业的普通胶片相机与傻瓜数码相机拍的
再次把自己献上祭坛——读邵燕祥《一本书的跋语》 “跋语”自然与“正文”有着特定的互文性。《找灵魂――邵燕祥私人卷宗:1945-1976》主要收录作者1949年前所发表的少年习作50至70年代未刊发和未收入集子的作品(其间穿插若干个人在政治运动中的报告、总结、检讨、交代并附录了少数相关的批判文章和专政“规定”等)。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如果从“文学性”去衡量正如引言所说是作者为自己1976年之前的写作树了一座墓碑
这是一本收录了三十篇记忆文字的集子,内容很集中,都是对“七十年代”的追忆和回顾。对很多人来说,那一段岁月虽然不过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时间不算很长,可是感觉上,已经是属于上个世纪的一个非常遥远的年代了。在那些年代里究竟发生了些甚么事,有如影像早已漫漶不清的老照片,只留下了一点依稀的影子,难以辨认,也难以追寻
我相信我是一个勤于思考人生的人,其证据是,迄今为止,除了思考人生,我几乎别无作为。然而,当我检点思考的结果时,却发现我弄明白的似乎只有这一个简单的事实: 今天我活着。 真的明白吗?假如有一位苏格拉底把我拉住,追根究底地考问我什么是今天,我是谁,活着又是怎么回事,我一定会被问住的
电视剧《致命邂逅》让本身还是电影学院学生的涓子崭露头角,可涓子似乎还是有着校园情结,日前,她趁着到武汉参加活动的空隙,专门跑到大学里和同龄人一起分享她的作品。 日前,涓子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与大学生们一起观看了自己主演的电视剧《致命邂逅》,同行的歌手陈少华则担当起《娱乐现场》特派主持人的任务。 被问及成名后的感受,涓子表示:“其实我不觉得自己是名人,只是希望多拍出些好戏给大家看
“民间文学是什么?”这是学习民间文学学科(课程)和从事民间文学工作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在讲述民间文学的系统知识之前,我们先给出一个简单扼要的界说: 在这本集子里选入了改革开放以来四十余年间笔者有关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部分讲演文稿。这些文稿大体上可分为三个议题:一,走出建国后“十七年”以搜集整理为指导方针的时期,强调加强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二,以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为中心,开展民间文学普查工作,在普查和编纂工作中提升民间文学理论水平;三,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接轨,开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含民俗和民间文学)保护工作,创建和完善“非遗”(民俗和民间文学)保护的中国道路
原标题:《三体》将拍电视剧上热搜 科幻文学热真的来了吗? 自几年前获得雨果奖后,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就变成了一个热门IP,各种改编接踵而至。今天,《三体》将拍成电视剧的消息登上热搜,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这种热度在出版圈同样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