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艺术馆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今日(一月十日)宣布,辖下十三间博物馆(不包括闭馆中的香港海防博物馆)、油街实现、香港电影资料馆和香港视觉艺术中心于农历新年假期实施特别开放时间如下: 农历新年除夕(一月二十四日) 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科学馆、香港艺术馆、香港太空馆、茶具文物馆、香港铁路博物馆、三栋屋博物馆、上窑民俗文物馆、葛量洪号灭火轮展览馆、孙中山纪念馆、李郑屋汉墓博物馆、罗屋民俗馆、油街实现、香港电影资料馆和香港视觉艺术中心,于当日下午五时休息。 农历年初一及初二(一月二十五日及二十六日) 除香港视觉艺术中心休馆外,上述场馆将如常开放。
何教授1989年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1995年获美国鹤溪艺术学院艺术硕士,主修雕塑﹔2003年获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艺术博士。他的作品常见于国际大型艺术展览,包括曾代表香港参与第二十三届巴西圣保罗国际双年展(1996)及第四十九届威尼斯双年展(2001)。 何氏的创作与硏究集中探讨身体知觉经验作为一种艺术媒介与美学呈现,涵盖范畴包括当代雕塑与传统手艺的实践,旁及对梅洛.庞蒂及其他现象学艺术哲学的梳理
2014年2月19日星期四和初哥学摄影群组去嘉道理农场影相 当日天气太冷又下雨 只有四位出席. 当日只有我们四个人乘巴士上山顶 上到山顶更冷 冻到手指都僵硬了. 就在寒风细雨下拍了一辑花花世界. 2013年5月19日和太太去了香港历史博物馆参观.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是市政局于1962年在大会堂成立的“香港博物美术馆”。1975年7月,“香港博物美术馆”一分为二,分拆为“香港艺术馆”和“香港博物馆”。新成立的香港博物馆初时租用尖沙咀星光行为馆址,1983年迁往九龙公园临时馆址,1998年7月迁至尖沙咀漆咸道南现址
香港艺术历史研究 ─ 先导项目 是亚洲艺术文献库与香港艺术馆合作展开的研究计划,旨在建立一个资源互享的公共平台,支援日后的艺术史研究,并且期望能发展出一个以阐述香港六十至七十年代艺术生态为大纲的研究框架。 是次项目不但通过一系列的访谈记录带出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也展示了香港艺术馆数据库、亚洲艺术文献库以至受访者个人的部分珍藏文献。 亚洲艺术文献库与香港艺术馆再度携手合作,开展“香港艺术史研究 ”的第二期项目,并举行座谈会为项目揭开序幕
“听.香讲”展览明日(九月四日)至十月三十日于香港文物探知馆举行,探讨“声音”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如何把日常生活与创意陈述连结起来。 展览今日(九月三日)开幕,出席嘉宾包括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文物及博物馆)陈承纬;三位参展艺术家包括Cédric Maridet、鲍蔼伦、杨嘉辉;教育活动伙伴“声音掏腰包”创办人及执行董事杨阳和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谭美儿。 是次展览希望让参观者认识声音艺术,启发他们在聆听、说话及运用声音时有多一重思考
香港艺术馆与Beyond Vision Projects共同筹划的“感.触:多感官艺术计划”,采用“触感.听觉”互动系统配合不同感官经验,为视障及低视力人士提供一系列馆内及馆外的艺术通达服务,让他们重新探索艺术世界,带来新的参观体验。 是次项目包括为特定展览制作触感导赏书,透过指尖触摸配合口述影像,让不同能力人士更自主及有效地理解影像资讯;亦将会在馆内五楼的公共空间设立多感官体验区,展示以维港景致为题的互动触感听觉装置,探索艺术的共融性;以及为学校提供多感官工作坊,令参加者更立体地欣赏艺术馆的精彩藏品。 我们现已推出以下无障碍展览资讯,欢迎有需要人士以智能电话或平板电脑上的辅助使用功能浏览:
谨以本画集纪念近代著名中国画画家、山水画大师李研山先生 (1898-1961)。 李研山先生在世时,曾经计划过出版自己的山水画册、竹谱卷,及著述一些画论等,可惜均未能如愿。这本画集的编辑,可说是继续做他所未完成的工作,实现他本来的愿望
男中音曾宇轩毕业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并曾为伦敦圣马田大教堂之合唱学者。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独唱者,与多个国际知名的指挥家、合唱团和乐队于音乐会及歌剧中合作演出,亦为香港电台灌录佛瑞的艺术歌曲。 曾宇轩曾于香港的多个重要演出场地如香港文化中心、香港大会堂、香港艺术馆等献演,又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香港、伦敦、新加坡三地献唱
Big Day 要拍上靓相,除了布置要好,婚礼场地亦要好好挑选。喜欢小型婚宴又想有海景的新人,以下装修梦幻,有迷人海景的场地、餐厅都是相当好的选择。 位于浅水湾的 The Vow,拥有零死角海景,能够观赏迷人的日落景色,是户外婚宴的极佳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