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集区
综合媒体2月17日消息 16日从云南省国土厅了解到,一年来,云南共评价了3个超大型矿床与5个大型矿床,找矿行动计划初战告捷。其中探明香格拉县普朗超大型铜矿资源量650万吨,让云南铜资源总量赶超江西,位居全国第二;探明鹤庆县北衙超大型金矿黄金资源量127吨,金资源量位居西南第一。 据介绍,2008年,云南省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签署《开展云南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及战略性矿产勘查合作协议书》,启动了探矿部省合作,并于2009年底启动3年地质找矿行动,进行整装勘查,优先启动了首批16个整装勘查区、12个重点勘查区、8个省级地质勘查基金项目
当地时间12月30日16时(北京时间30日19时),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在格罗夫山地区的最高峰——梅森峰脚下发现一块陨石,这是考察队在此次考察活动中发现的首块陨石。 据采集到这块陨石的考察队员、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胡森博士介绍,这块陨石是在梅森峰南侧山脚下的碎石带中发现的,从陨石的破裂面可以初步判断这块重221.5克的陨石为普通球粒陨石。 胡森说,坠落在人类居住区的陨石受到风化的影响通常难以保存,但在南极干燥寒冷的环境中,陨石可以存留上百万年
《纲要》提出了新时代中国铁路的发展目标,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运营里程达到20万公里左右,比目前再延长约6万公里,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比目前再延长约3.4万公里。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
本文摘要:从省国土资源厅得知,中筹办、国办近日印发了《矿业权转让制度改革方案》。按照《方案》,矿业权转让将以招标拍卖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方式居多,全面前进矿业权竞争转让,严苛容许矿业权协议转让。这意味着我国矿业权转让方式步入根本性改革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依托区域内丰富的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探索实践资源型、生态脆弱型地区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海西州作为我省支撑“三江源”保护的一个重要区域,既是资源富集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围绕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突破口,近年来,注重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新兴绿色产业,以白刺、沙棘、枸杞等耐寒抗旱沙生植物种植为代表的特色生物产业,以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基础衍生发展的新材料产业蓬勃兴起,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沙生作物的规模化种植,不仅有效遏制了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中国石油网消息 8月12日,长庆油田在陕北油区的一口勘探井试油获得高产工业油流。这口井的成功实施使油藏勘探面积进一步拓展,扩大了高产含油富集区,为油区采油厂落实滚动规模建产含油面积提供了可靠依据。 今年年初以来,长庆油田陕北油区系统梳理高效储量目标,优化调整井位实施顺序,突出浅层高效勘探,着力以“挺进盐池、重上安塞、稳产陕北、突破三边”四个重点区块为主线,寻找新发现和突破口,通过强化地质、地震、试油等多专业聚心合力,全面实现勘探成功率和高产井比例的双提高
8月13日,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获悉,国铁集团近日出台《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了中国铁路未来15年以及30年的发展蓝图。15年后,中国高铁里程将翻倍,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和全国1、2、3天快货物流圈全面形成,智能高铁率先建成。 大到2019年的86%,香港进入了全国高铁网,除拉萨外的所有省会城市均已通高铁
《纲要》提出了新时代中国铁路的发展目标,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运营里程达到20万公里左右,比目前再延长约6万公里,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比目前再延长约3.4万公里。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
CCF浮选柱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柱型浮选设备 ,柱内无机械搅拌 ,上部给矿 ,底部排尾 ,下部供入气体 ,高压气体通过微泡发生器形成微纳米级气泡 ,气泡细小均匀 ,比表面积大 ,在静态逆流环境下 ,气泡与目的矿物碰撞几率高 ,有利于提高回收率 ;柱内富集区泡沫层更厚 ,二次富集充分 ,可显著提高精矿品位 。特别针对贫 、细 、杂难选矿石的选别以及老选厂的提质技改 ,产能挖潜 ,具有选矿效率更高 、指标更佳 ,更节能 、运行成本更低 、自动化程度更高 、基建投资更少等特点 。我司系国内首家研发 、制造并成功投入工业应用的浮选柱生产企业 ,从1998年发展至今 ,我司拥有多项自主核心技术 ,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该产品于2008年通过了湖南省科技厅的科技成果鉴定 ,先后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中国铝业公司科技 进步一等奖
1983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原陕西财经学院财政系),西安财经学院财政学硕导。省聘二级教授,1998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 “三五人才工程” (第二层次)人选,享受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专家,2000年获陕西省第五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现任西安财经学院教务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