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
茶叶除了泡汁次用外,还有不少用途,最近科学家发现,茶叶对肉类保鲜亦有很大帮助。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采用普通的中国茶叶。泡成浓度5%的茶水
本文摘要:2016年4月5日,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导J.Y.Richard Liew教授采访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并开会了一个小型学术讨论会。Richard Liew教授给土木学院研究生和设计院结构工程师讲解了钢结构和人组结构构件抗火研究的近期动态,就目前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抗火研究团队涉及课题不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指导,布置了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2016年4月5日,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导J.Y.Richard Liew教授采访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并开会了一个小型学术讨论会
本校近年来由单一师资培育属性之大学转型为多元化发展之综合型大学,陆续增设与东南亚文化攸关之华语教学研究所、客家文化研究所以及与东南亚经贸攸关之事业经营学系、人力与知识管理研究所等系所。科系发展已具规模,属性与本班相关,有助于本班之发展。 本校所在地乃台湾制造业与工商业重镇,诸多厂商逐渐将西向政策改为南向政策
留学生去新加坡读高中能考高考吗?新加坡的高考和国内可不一样,留学生去新加坡读高中,一般之后参加新加坡A水准考试,就可通过考试成绩申请新加坡公立大学就读。 剑桥A水准考试(A Level)是英联邦国家标准的大学入学考试。新加坡的A水准考试由新加坡教育部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局共同主办,是新加坡的中学生在完成2年高中教育后参加的毕业考试,这个考试的难度等同于中国高考,不过是全英文进行的
本次大会以赋能新机遇,共创新未来为主题。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顾问庄巨忠首先引述了《2019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中的数据,为大家进行了“东南亚经济发展前景“的主题演讲。 随后,中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会长韩方明博士进行了演讲
以香港为基地,黄先生将利用他丰富的地区经验及于销售范畴﹑销售渠道管理和合作伙伴发展的优秀业绩,带领科法斯集团于区内的业务增长。 黄幸先生现年43岁,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科学系,早年于思科(Cisco)创下长远及成功的事业基础。 2002年他获得了“亚洲**销售员”奖项,同年擢升至思科企业及商业业务管理层,主管越南业务
2015年2月18-24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全球青年科学家峰会(Global Young Scientists Summit)。在为期7天的峰会中,来自全球各地的近300名青年学者们聆听了包括了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及千年技术奖得主在内的共计20位来自各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学者的报告,并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交流,我们青年学者有幸了解到他们是如何在科研的道路上排除万难,并最终取得重大发现的心路历程
报告时间:2020年8月14日(星期五)9:30 介绍近期为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完成的一个科研项目的主要内容 包括:1)综合能源系统建模与交互影响分析;2)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与优化配置技术;3)综合能源优化运行控制技术与商业模式研究;4)试点应用:基于典型园区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运行分析。 报告人简介: 文福拴教授,1997年开始担任浙江大学教授;2005年至2010年兼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兼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文莱科技大学、丹麦科技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默多克大学、塔林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担任教授、客座教授或从事访问研究工作
海智源应邀参加《第三届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国际研讨会》 2021年10月19 - 21日由大连工业大学等单位主办,由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的“第三届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国际研讨会(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Health ISFSNH)”在中国大连隆重召开。海智源应邀参加 2021年10月19 - 21日由大连工业大学等单位主办,由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的“第三届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国际研讨会(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Health ISFSNH)”在中国大连隆重召开。 会议主题为推动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领域知识经验交流和食品产业的创新发展,食品营养健康研究领域交流,会议特邀美国肯塔基大学、马里兰大学、田纳西大学、马萨诸塞大学,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阿尔伯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食品科学领域研究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
黄荣庭(1934-2001),新加坡著名雕塑家,被认为是新加坡雕塑之父,他的许多作品都出现在新加坡的公共空间,如远东购物中心外的“母与子”铜雕、新加坡美术馆入口处的“探险家”等。 他曾跟随新加坡画家张荔英、刘抗学习绘画,后又留学英国学习陶艺,不过其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人文主题的雕塑艺术。他曾捐赠给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1000多件个人作品,包括素描、油画、草图、雕塑、塑像和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