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其事
熊猫电源祝所有人儿童节快乐,年轻有朝气,正如熊猫一样,憨态可掬。六月伊始,保持一颗童真的心,我们所有人都可以过儿童节,让我们充满干劲的加油。 我们一起了解下儿童节的由来吧! 六一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
试“玩”Netflix的互动式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觉得有趣,电影长度约90分钟,观众做出不同选择就会产生不同结果;电影剧情简单讲:“史戴分的游戏人生”,我们得帮他做出决定好让故事继续发展下去,喔,这样说也不对,如果我们都不做决定,节目本身也会自行选出发展的方向。 影片最有趣的设计是到某一段时,史戴分突然“意识”到有人正在控制他(观众),所以他出现反抗行为,违反我们给出的指令;乍看影片中的史戴分挣脱我们的掌控,但实际上他并未挣脱控制,或说,我们并不是这部影片真正的控制者,《黑镜》的幕后团队才是(观众以为自己可以“选择”结局,但结局不过是有限且经过设计的结果),史戴分(角色)看似发展出自由意志,其实依然受控于后端的“设计者”,史戴分只能存在萤幕中,永远逃不出掌控。 另外,由于史戴分在片中质疑自己的存在,将我们拉进了他的世界(参与剧情发展),之后一连串黑暗血腥恐怖情节发展,史戴分都可以怪罪在观众(控制者)身上(是“他们/观众”逼我做的!), 萤幕外的我反倒有一点愧咎感,想说我为什么要让他(史戴分)经历这一切(其中一个选项甚至可以弑父);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拥有掌控他人生死的权力时,一如 《口白人生》的艾玛汤普逊,我们还能若无其事地给出死亡指令嘛?又或者,正因为这只是一部电影一个游戏,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有愧咎感? 假如这一切不只是一场游戏,不只是一部互动式的电影呢?假如我们也只是活在Netflix世界里的一个“角色”呢? “所以这一切是为了娱乐某个人,某个在控制你的人,那么你为何没有进入更具娱乐性的情境?”心理医生
世界无奇不有人体不但能通电还能传输无线信号! 前些日子,外媒报道了印度的“奇迹男孩”不怕电,1.1万伏高压电通过他的身体,“奇迹男孩”还是表现得若无其事。然而,奇迹不仅出现于此,人体不但能通过电流,就连无线信号也能通过。 据《麻省理工技术评论》网络版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人员在开发一种利用人体作为介质的通信技术
大饭店1932 炼狱1998 夏晓黎在外地读书,突然收到家里让她速回的电报。晓黎回到海城才发现家里的客栈一片破败,只剩下老伙计老刘一个人,老刘告诉她姐姐已经死亡。 深夜,空荡荡的客栈里,突然从后院里传来了若有若无的歌声,晓黎跑出去,却找不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