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数字敦煌”项目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物保护理念,对敦煌石窟和相关文物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储。将已经获得和将要获得的图像、视频、三维等多种数据和文献数据汇集起来,构建一个多元化与智能化相结合的石窟文物数字化资源库、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面向全球共享,并建立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和数字资源科学的保障体系
佛教东传至中国后,因其传播特点与政治要素的影响,佛教艺术也在各个层面发展起来,如建筑、绘画、雕塑等,而雕塑中的佛像造像艺术,更与建筑艺术结合而呈现相当突出的成就。佛像造像艺术特别是其他宗教所望尘莫及的,如著名的敦煌石窟艺术,大同石窟艺术等。佛像造像艺术的精采又因雕塑材质、时代、区域之别而有不同层次的可观性
围绕“努力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目标,敦煌研究院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再创新高。 2020年,敦煌研究院完成考古报告初稿1卷,完成《敦煌石窟内容总录》的修订,完成考古报告方案编制工作1项。完成瓜州县锁阳城塔尔寺遗址发掘面积600平方米
1月1日,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继续火爆,恢宏壮丽的敦煌艺术深深打动了参观者。但有人表示遗憾:“要是壁画和彩塑是真品就更好了!”对此,成都博物馆馆长、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专程为公众解惑。他表示,此次展出的70幅敦煌壁画临摹品,浓缩了敦煌壁画艺术的精华,有的即使在敦煌也无法看到,而壁画的临摹者本身也是艺术功底深厚的大师,临摹品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对敦煌壁画的忠实还原,早已成为准文物
中新网兰州6月10日电 (记者 冯志军)敦煌研究院10日发布公告称,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于5月10日恢复开放以来,随着全国疫情防控成果进一步巩固,结合莫高窟开放条件和游览特点,将对莫高窟开放管理方案进一步调整,并于6月20日开始执行。 与此同时,莫高窟洞窟以及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敦煌藏经洞陈列馆、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敦煌研究院美术馆、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等场馆将按疫情防控要求有序开放。部分特窟也将恢复开放
与其他作品一样,木雕工艺品不适合放在高温环境中,暴晒会让木质变得脆硬,质地反而受到损害,尤其不能放在阳台上,放在窗口也应在窗帘旁边,庇荫之处 曲阳石雕在我国前史悠长。在漫长的旧、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是岭南原始先民营生的伎俩。在珠江口的喷鼻港、澳门、珠海发现多处岩刻,以复杂的抽象图案为主,采用凿刻的技法,尤以珠海南水镇高栏岛岩刻为巨,最大的一幅高3米、长5米,明文凿刻,线条明晰,从复杂的线条中还可识别出人物和船刻
近期,我院2020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结题答辩开始,50个大学生科创项目申请结题参与答辩,我院张玉春、杨成立、陈璐、刘凯、徐寅岚、毛轶超六位老师参与评审。 2020年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立项50项,参与学生数273人,申请结题50项。我院组织6位评审组专家对本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进行评审,共选出推荐报优5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5项
11月13日下午,PPJ-CLUB特别聘请到了敦煌研究院的向丽君老师,给会员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专业讲座-《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 向老师讲述了敦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概说,介绍了美丽的党河风光,敦煌春秋短暂,夏冬漫长,但却各有景致。向老师将敦煌石窟艺术的窟型、雕塑、壁画等内容进行梳理,按时代顺序向会员们进行分享,古人的智慧让大家不禁赞叹
2022年12月1日下午,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刘黎老师给艺术专业的同学做了主题为《璀璨敦煌,向美而行》的艺术讲座。刘黎老师通过解读敦煌莫高窟丰富的洞窟、生动的塑像、精美的壁画,带领同学们深入探析敦煌的璀璨艺术、探索敦煌石窟艺术的珍贵价值,引发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讲座上,刘黎老师通过造型、色彩、工艺等维度,解析了敦煌的精美艺术,并讲述了扎根敦煌,守护珍贵文化遗产“敦煌守护者”的故事,还结合贵州非遗文化的文创产品案例进行拓展,引发同学们关于传承和创新的思考
“遇见敦煌 光影艺术展”将于10月4日在遇见博物馆·上海静安馆开展。3日,部分媒体及观众提前参观体验。该展以敦煌文化艺术为核心,以艺术家重绘的200余幅敦煌石窟壁画作品为基础,通过3D光雕技术和数十台4K超清设备,在投影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空间中展现敦煌石窟的艺术魅力,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