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本文摘要:写作配景诗作写于1921年10月
本文摘要:【写作配景】诗作写于1921年10月,那时五四运动的热潮已经消退,新的革命热潮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控制着。面临这种现实,诗人感应痛苦,但他并没有灰心失望,他痛恨黑暗的现实,憧憬灼烁的未来
这是我第一次作茶会报告,抱着能够让大家更多了解我这一初衷
这是我第一次作茶会报告,抱着能够让大家更多了解我这一初衷,选择了“我的工作、科研与生活”这一话题,而不希望我给大家的第一印象仅仅是“搞古文字的”“大学老师”如此而已;同时希望大家对“大学老师”“古文字学”这个职业、领域有更直观的认识。 首先介绍了我的工作内容:教学+科研+指导学生+杂务,其中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而教学与科研二者中,又以科研为主。 其次介绍了我的科研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