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王庙
第二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建筑:石屋
侯王庙新村在被拆卸后
【第二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建筑:石屋】 侯王庙新村在被拆卸后,仅剩下一间石屋(即石屋家园现址)。在2008年,政府推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 将石屋纳入第二期的计划中。当时,活化历史建筑咨询委员会最终选出永光邻舍关怀服务有限公司活化石屋
大澳宝珠潭杨侯古庙上周获古咨会通过改列为法定古迹
大澳宝珠潭杨侯古庙上周获古咨会通过改列为法定古迹,是现时一百一十七个香港法定古迹中第十三间中式庙宇。古咨会相信古庙建于1699年或之前,即已有至少三百一十八年历史,比九龙城侯王庙早三十一年。曾任中文大学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总监的文物保育专家罗嘉裕观察到,古庙用上大量订制的石湾陶瓷及木造雕刻,可见当年大澳居民生活富裕
2014年被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评为一级历史建筑物
2014年被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评为一级历史建筑物,早于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已存在,初为一座茅屋,而现存的侯王庙则建于清雍正八年,有二百多年历史。到底侯王是谁?到现在还众说纷纭,最广为人传的说法是南宋国舅杨亮节,他曾助宋帝昺南逃至九龙,护驾有功,世人敬其忠义,建庙纪念。自1928年开始一直由华人庙宇委员会管理至今
约于1880至1890年代
约于1880至1890年代,何氏家族于现址土地上兴建了一幢楼高两层连果园和花园的半欧陆式华丽大宅,名为“何家园”。何家园石屋于1940年代初香港日治时期兴建,当时日军拆卸多条九龙城的乡村以扩建启德机场,因而在联合道一带上兴建平房安置无家可归的村民,日军先将残破的何家园大宅拆毁,并在其地基上兴建一 群包括现时石屋的两层高中式平房,并改名为“侯王新村”,其后又改名为“侯王庙新村”。战后大量难民涌入香港,平房区沦为寮屋区,称为侯王庙新村、荔枝园和何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