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缚态
马约拉纳费米子(英语:Majorana fermion)是一种费米子,它的反粒子就是它本身,1937年,埃托雷·马约拉纳发表论文假想这种粒子存在,因此而命名。与之相异,狄拉克费米子,指的是反粒子与自身不同的费米子。2014年,有报道称在固体中实现了Majorana mode
激子(英语:exciton)描述了一对电子与空穴由静电库仑作用相互吸引而构成的束缚态,它可被看作是存在于绝缘体,半导体和某些液体中呈电中性的准粒子。激子是凝聚体物理学中转移能量而不转移电荷的基本单位。 半导体吸收一个光子之后就会形成一个激子
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1月9日表示,2018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稳步提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列世界第17位。 中国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当天下午在北京举行,王志刚做工作报告时作出上述表示。 他介绍说,2018年,中国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预计为2.15%;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到418万人年,居世界第一
讲座地点:钱伟长楼232-2,腾讯会议:268-655-408 本报告将介绍我们最近在噪声量子计量和量子传感方面的研究进展。量子传感是利用一些的量子资源,譬如量子纠缠、量子压缩和量子相变,来实现对物理量高灵敏测量的方案。传统的方案一般使用幺正转动将感兴趣的物理量编码到探针的状态中
奇异重子是一种假想粒子,它与重子皆属亚原子粒子,具半整数自旋,但与其标准模型有所分别,例如具有不同的价夸克数目。目前被推定为奇异重子的粒子有P+ c(4380)和P+ c(4450),在2015年7月由LHCb发现,推定为五夸克态。[1]稳定的奇异重子被视为强交互作用粒子的候选粒子
1930年Dirac从理论上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和1932年Anderson在观察宇宙线中发现了正电子之后,揭开了研究物质和反物质相互作用的序幕。1951年Deutsch发现了正电子和电子构成的束缚态—正电子素的存在更加深了对正电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开展了许多应用研究工作,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课题正电子湮没谱学。 随着对正电子和正电子素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特性的深入了解,使正电子湮没技术在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固态物理、表面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独特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