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
本报济南10月28日讯 今晚,由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科技厅、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22年“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发布。副省长凌文出席发布仪式。 10位“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分别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贾新华,齐鲁工业大学轻工学部主任、教授吉兴香,山东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王美琴,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张海军,中国电科集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李清亮,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国群,滨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宋元瑞,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洪正,潍柴动力50%高热效率柴油机开发团队,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团队
报告时间:2020年1月2日下午3:00 报 告 人:苏建修(河南科技学院机电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永伟:博士、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导。中国磨料加工技术学会理事,中国光整加工技术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程陶瓷委员会和精密工程委员会、江苏省功能复合材料学会等学术组织的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山东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于2001年,隶属于山东理工大学历史最久,始建于1956年的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所在学院是山东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单位。2018年起,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农机、工业设计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共同入选“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专业群
由山东省教育厅指导,山东理工大学主办,淄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张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协办的2021年山东省研究生暑期学校于7月18日至7月20日在我校成功举办。此次暑期学校以“机械装备与智能制造”为主题,共吸引东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18余所高校221名青年学者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 7月19日上午,山东省研究生暑期学校开幕式在大学生艺术中心礼堂举行
11月9日,由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理工大学法治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办,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法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协办的2019环太平洋法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山东理工大学召开。会议共有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的70多位法学教育工作者参加。我校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刘国涛教授参加了会议并作了题为“地方高校做好法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几点意见”的大会发言
12月15日下午,山东理工大学文毅家园社团在西校区国防生训练基地举办了“挑战大学生第一团队”活动。此次活动是挑战大学生第一团队活动的第三环节,也是最终的成绩挑战赛。包括内部成员在内的10个组队参加了此次活动
近日,山东省学校后勤协会会长工作会议在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召开。会议由协会会长王琪珑召集并主持。党委副书记李勇,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学祥,鲁东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齐鲁工业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学校相关领导、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近日,山东省学校后勤协会会长工作会议在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召开。会议由协会会长王琪珑召集并主持。党委副书记李勇,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学祥,鲁东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齐鲁工业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学校相关领导、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山东布洛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山东居邦源机械集团,集团具有24年机械制造经验;山东布洛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研发,生产智能化切割设备、焊接设备产业为核心的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有:激光切割机、台式数控等离子切割机、龙门式切割机、数控焊接机等。 公司已经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多个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布洛尔公司先后荣获“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山东省专精特新”等荣誉资质;现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计25项,拥有30余人的科技研发团队。 公司与国防科技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济南大学开展深入校企合作创新;同时,亦是中国焊接协会、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会员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是山东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对校内成人教育工作进行协调、指导、监督检查、评估考核以及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录取、学籍和教学等工作。同时,代表学校行使对外合作办学的指导和管理职责。 学院根植于山东理工大学的精神和文化,秉承“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的校训及“德业双修、学而不厌”的学风,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和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改进教学方法,推行网络课程教学,努力建设特色课程,精心打造品牌专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加快继续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实现了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