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
欢迎使用物种网哺乳类子库数据检索!本库包括现生哺乳动物和古哺乳动物数据,目前支持中文名和中文俗名、拉丁语学名和分布地域检索,检索结果呈现后,您可以点击相应的条目查看更细致的信息。 哺乳动物(Mammalia)又称兽类,多数是全身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的脊椎动物,现生物种全球记录超过5000种。 哺乳动物心脏左、右两室完全分开,左心室将鲜血通过左动脉弓泵至身体各部;脑颅扩大,脑容量增加;中耳具有3块听骨;下颌由1块齿骨构成,与头骨为齿—鳞骨关节式;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颊齿;7个颈椎,第1、2颈椎分化为环椎和枢椎
【儿童报讯】香港科学馆正在举行的“八大‧寻龙记”专题展览,反应热烈;香港邮政亦在今天推出以“恐龙”为主题的特别邮票及相关邮品,延续这股恐龙热潮。一套六枚的恐龙邮票,展示了七种在白垩纪及侏罗纪时期各具特色的恐龙。白垩纪时期,开花植物出现,称霸地球的恐龙包括了暴龙、棘龙及三角龙;在侏罗纪时期,气候较温暖,植物生长繁盛,恐龙则演化出不同品种,包括梁龙、腕龙、异特龙及西龙
秉承院训精神,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体职工全方位投入到本社区的各项建设中。 南西街道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街道区域地形象一把钥匙, 街道辖区面积1.62平方公里,所辖13个居委会, 老龄化程度高的特点,可以被称为中国最老的社区之一。 中新网南京7月27日电 (杨颜慈)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7日通报,该所联合中外研究团队,在中国浙江白垩纪地层中首次发现了距今1.1亿年且已灭绝的一种松柏类植物新类型,将其命名为“周氏短木”
摘要龙鱼在香港被称为龙吐珠吗?亚洲龙鱼和很多龙鱼一样,由于其外形酷似传说中的龙,所以也非常受鱼友们的欢迎。龙鱼类的祖先最早出现在白垩纪,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有着活化石”之称。 亚洲龙鱼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原始物种,在香港被称为龙吐珠,属于濒危物种,有“活化石”之称
联合国2019年5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物种正以“前所未见的速度”灭绝,地球上约800万种动植物中,约八分之一正面临灭绝的风险。保守估计,地球上平均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 白鲟已存在1.5亿年之久,是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对人类研究物种进化有重要帮助
日本和蒙古一个联合调查小组宣布,在蒙古戈壁区发现了几乎完整的年幼大型食肉恐龙——特暴龙的化石。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2006年8月,日本冈山市林原自然科学博物馆及蒙古古生物学中心组成的联合调查小组,在蒙古戈壁区的白垩纪后期(约7000万年前)地层中发现了这些化石。这只小特暴龙身长约2米,年龄大约5岁,而成年特暴龙的身长可达约12米
大陆福建竟发现了“恐龙舞池”!去年11月考古学家就在上杭县龙翔村首次发现240多枚白垩纪晚期的恐龙足迹群化石,没想到最近又再度找到了364枚同时期的足迹化石,其中200多枚集中在不到100平方米的空间内,考古学家将这里称作“恐龙舞池”。 综合报导,考古学家最近在福建上杭县龙翔村新发现了364枚来自白垩纪晚期的恐龙足迹化石,其中有200多枚都集中在一处不到100平方米的清理现场内,这样的情况被称作“恐龙舞池”,考古学家推测,这块空间很可能是恐龙日常生活必经的主要通道之一,或是位在水源地附近。 而相较于去年11月的发现,这次发现了体型更大的蜥脚类恐龙,估计它的体长可以达到20多米
变形金刚2 猛鬼屋1999 小禽龙阿拉达生活在白垩纪晚期,他自小就生活在一个桃花园般的小岛上。由一群狐猴抚养长大大的阿拉达从来就没有见过自己的同类,与他的狐猴朋友一直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一起。一场不期而至的流星雨将阿拉达所在的小岛击毁了,阿拉达和他的狐猴朋友一起逃难来到了大陆
2020年9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教授应邀在海洋楼报告厅作了题为《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数字驱动下的地球科学研究》的精彩学术报告。此次报告为新冠疫情后我院举办的第一次线下学术报告,由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守业教授主持,汪品先院士、校长助理童小华教授及学院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王成善院士从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Deep-time Digital Earth,DDE)的发起背景谈起,回顾了我国地球科学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在大数据时代,建立地球系统科学的新理论体系和推动研究范式变革是中国地球科学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达宁期(英文名:Danian,有多个中文译名,例如:丹尼期、丹麦期、蒙丁期)是古新世的第一个阶段,它构成了早古新亚世时期。66百万年前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发生标志着该阶段的到来;该阶段在61.6百万年前结束。 虽然非鸟恐龙已经灭绝,哺乳类动物和其他陆生动物体型也呈小型化趋势,甚至比不上家猫的大小;但是大部分的哺乳类动物品种都出现了,仅有三支鸟类种群幸存下来了,在澳大利亚附近地区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如北海地区就有斯堪地鸟(Scaniornis)种群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