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待遇
2013年9月,西班牙颁布了投资移民法案,50万欧元置业西班牙可申请获、得西班牙移民身份;2015年7月,西班牙移民法案更新,新增了诸多利好政策。根据现行移民政策,申请人在西班牙购买不低于50万欧的房产,并证明在西班牙不工作也有经济来源,从而获得居留许可的移民项目。五年后可申请西班牙居留,享受国民待遇
近日,就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2017年度《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对中国投资环境提出一些质疑,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回应表示,中国的整体投资环境没有恶化,而是在不断优化。对此,专家指出,在外商对华投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抱怨的声音,但目前来看,这主要是因为外企面临了更大的竞争等经营发展问题,而非所谓的中国投资环境恶化或是对外国在华企业及其投资有歧视性待遇。事实上,中国对外资非但不搞歧视,而且积极创造开放公平便利的投资环境
据悉,今年1至4月,横琴新区新设立澳资企业303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23倍。同期新成立的澳资企业占外资新企业总数的72.8%。注册资本达到11.5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85倍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停止执行企业购买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1、政策在执行的9年间对鼓励我国企业购买国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因有悖于WTO国民待遇原则,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之际,这一政策光荣谢幕
【摘要】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住是好事还是坏事?前不久,中国司法部27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该稿件主要是针对外国人如何在取得永久居留权做了新的规定。 综合来看,核心讨论意见在于3点。 一、是否有足够的必要放开外国人在中国的永久居留权? 持有反对意见的人,大体上没有了解到中国对外国人永久居留的发展历史
TBT又称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它是非关税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指由于各国或地区对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以及标签、标志制度等技术要求的制定或实施不当,从而可能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TBT协议的基本原则是:采用国际标准的原则,也就是采用ISO、IEC等国际标准;避免不必要(过高过严)的贸易障碍原则,一些国家提出的标准高于严于国际标准,并且提出的高要求也没有权威的科学依据,对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透明度原则,各成员国有义务向WTO成员国通报本国的有关技术法规、标准或合格评定程序,并在发生变化时及时通报变化的情况,并给予60天的评议期和不少于6个月的过渡期;协调原则, 如果其他国家有同样性质的技术法规,建议等同采用;非歧视原则,就是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
针对107年5月28日蓝委召开记者会针对“新经济移民法”所提论点,与事实不符,为正视听,特此说明: 一、新经济移民法的硏拟,系为解决国内人才及人力缺口,并充裕国内人口,调整人口结构,以提升国家竞争力。本法之规划,适用对象涵盖外国专业人才、中阶技术人力、投资移民及海外国人及其后代。特别在延揽引进外国专业人才部分,行政院已于本(107)年2月8日实施“外国专业人才延揽及雇用法”,并借由本法放宽一般专业人才的工作资格条件,以及提供类国民待遇友善环境等,绝非蓝委所提新经济移民法只在引进低阶劳动人力
潘功胜∶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潘功胜∶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 14:21中国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周二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拓宽股权融资渠道。 对此,潘功胜周二解释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丰富,包括坚定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股权融资渠道,提升资本市场发展质量。 此外,潘功胜还表示,央行将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坚决防止金融业脱实向虚、自我循环
核心提示: 明确指出,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限制。 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明确指出,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限制。 具体来看,出台2021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总的方向是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为吸引外国投资、促进国内就业及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对外资企业在税收有各种形式的优惠,其中,以企业所得税优惠为主: 1、企业所得税减免:外资生产型企业,企业所得税“2免3减半”;部分地区,外资企业可免第一年企业所得税。 2、企业所得税税率低: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一般为15%,内资企业所得税为33%。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各领域的充分竞争越来越激烈,内资企业的不平等待遇越感明显,内外资企业税收同等国民待遇趋势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