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编者按:在登月的历史上,一直是美苏大国争霸,在近十年来中国开启了追赶的步伐。俄罗斯最新计划于2031年首次将航天员送上月球,之后每年实施航天员登月探测活动。2019年1月11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外宣布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创新质量连续8年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而在全球创新指数的大版图中,中国连续两年位列第14位。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创新质量评价指标是什么?中国创新质量稳步提升的动力从何而来?就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所副研究员孙云杰
中核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理事长雷增光10月23日表示,近年来,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年均增长率均超过20%,产值已超3000亿元,但仅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0.4%左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雷增光是在10月23日—24日举行的中日韩核技术应用产业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同位素与辐射产业发展论坛上发表上述观点的。 数据显示,初步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近15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核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核技术应用产业化规模已接近万亿美元,发达国家的经济效益大多已超过国民经济总规模的2%,有些国家核技术产值甚至已超过核电
科技日报北京12月29日电 (张晔 王迪 记者张强)记者29日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获悉,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授予“科研实验室认可证书”,标志着该实验室成为全军第一家、全国第三家通过国家标准化体系认证的科研实验室。 此次获得“科研实验室认可证书”,意味着该实验室具备了进行规定类型检测和校准服务的技术能力,科研成果能够获得签署互认协议方国家和地区认可机构的承认。 为全速发动军事科研创新引擎,军事医学研究院党委机关对照国家认可委制定的科研实验室国家标准《科研实验室良好规范》,加强全院科研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并以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先行试点
科技日报北京3月15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环境》杂志上的研究,荷兰莱顿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使用鸡胚作为模型,研究了聚苯乙烯纳米粒子可能产生的极端影响,结果发现纳米塑料会导致畸形。 研究人员使用了高浓度的聚苯乙烯颗粒,这种颗粒通常不会存在于生物体中。但它显示了纳米塑料在极端情况下对非常年轻的胚胎的作用
5G网络所具备的大带宽、广连接、低时延等特征,让万物可联、万物可算,也让信息触手可及、智能无处不在。但我们在享受5G网络便捷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其安全问题。 近日,据外媒报道,美国普渡大学与爱荷华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了多个5G安全漏洞,黑客可利用这些漏洞对用户进行实时定位,甚至还能神不知鬼不觉地让用户的5G手机掉线
澎湃新闻曾报道,1月12日,记者在中国知网查询到,徐中民所著的两篇研究“导师夫妇”的论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I):理论框架与集成实践》,发表于2013年第5期《冰川冻土》期刊。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篇论文内文均提到,该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125019)资助”。 根据论文标注,澎湃新闻从科学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栏目中查询到,这两篇论文属于《黑河流域中游水-生态-经济模型综合研究》项目成果,项目负责人是徐中民,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属于重大研究计划,资助金额为200万元
3月17日16时3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简称“长三乙火箭”)托举高分十三号02卫星点火起飞,随后将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高分十三号02星发射成功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这是继2020年10月12日成功发射高分十三号卫星之后,长三乙火箭时隔3年与该系列卫星的第二次“牵手”。 高分十三号02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是一颗高轨光学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应急减灾、国土普查、海洋观测、环境治理、气象观测等领域,可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本站消息,在1月1日无锡市滨湖区举行的“2022太湖湾科创带滨湖创新大会”上,无锡市滨湖区区长孙海东如是表示,“要拿出大格局大气魄,举全区之力、聚各方之智,在优化空间布局、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级、厚植产业优势、抢占未来产业等方面,谋求新突破,再造发展新优势。”“滨湖在发展元宇宙生态产业上,有优势、有条件、有底气。” 孙海东说,“从产业上来看,我们重点打造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文化、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等,都与元宇宙密切相关
从设计、建设、落成、调试,再到今年初通过验收正式开放运行,“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宛如贵州喀斯特洼坑中的一颗明珠,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天文学家乃至全国人民的心。近期,“中国天眼”再立新功,发现来自宇宙深处的快速射电暴(FRB)新源。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朱炜玮、李菂等与合作者利用自主研发的搜寻技术,结合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AI),对FAST海量的巡天数据进行快速搜索,发现了这一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