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
守望民间文化,关注民族起源,探索文明脉络,企求华夏哲思。进入民俗学论坛,深感三生有幸。特别声明:所有在博客中所发的论文,除非表明,均为原创,仅在中国民俗学网交流,如要转摘或纸媒选用,请与我联系:gsmxzrp571@163.com,QQ:752946184 张润平,男,1963年出生,汉族,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甘肃省民族师范学院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守望民间文化,关注民族起源,探索文明脉络,企求华夏哲思。进入民俗学论坛,深感三生有幸。特别声明:所有在博客中所发的论文,除非表明,均为原创,仅在中国民俗学网交流,如要转摘或纸媒选用,请与我联系:gsmxzrp571@163.com,QQ:752946184 张润平,男,1963年出生,汉族,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甘肃省民族师范学院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守望民间文化,关注民族起源,探索文明脉络,企求华夏哲思。进入民俗学论坛,深感三生有幸。特别声明:所有在博客中所发的论文,除非表明,均为原创,仅在中国民俗学网交流,如要转摘或纸媒选用,请与我联系:gsmxzrp571@163.com,QQ:752946184 张润平,男,1963年出生,汉族,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甘肃省民族师范学院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早在5000年前,阿坝州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据考古工作者研究,近年在茂县营盘山出土的文物与马家窑文化、三星堆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被称为营盘山文化。古蜀蚕丛时代(夏朝初年,约公元前21──16世纪)曾建都于蚕陵(今茂县叠溪)
守望民间文化,关注民族起源,探索文明脉络,企求华夏哲思。进入民俗学论坛,深感三生有幸。特别声明:所有在博客中所发的论文,除非表明,均为原创,仅在中国民俗学网交流,如要转摘或纸媒选用,请与我联系:gsmxzrp571@163.com,QQ:752946184 张润平,男,1963年出生,汉族,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甘肃省民族师范学院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5月16日,第三届马家窑文化节在临洮县马家窑彩陶文化小镇隆重开幕。开幕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和嘉宾参观了马家窑彩陶文化小镇。具有马家窑文化元素的建筑物和现场展出的部分文化产品吸引宾客驻足观看
撇口,束颈,溜肩,圆腹下收,平底,腹部对置双环形系,便于穿绳。红陶胎,颈、肩部位以黑彩云雷纹做装饰,为典型的马家窑文化早期器物。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年代距今约为5000年-4000年,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守望民间文化,关注民族起源,探索文明脉络,企求华夏哲思。进入民俗学论坛,深感三生有幸。特别声明:所有在博客中所发的论文,除非表明,均为原创,仅在中国民俗学网交流,如要转摘或纸媒选用,请与我联系:gsmxzrp571@163.com,QQ:752946184 张润平,男,1963年出生,汉族,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甘肃省民族师范学院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甘肃省博物馆馆长来长博开讲座带你了解马家窑文化【消息】 长沙晚报讯(记者 任波 通讯员 苑瑞)本周六(11月10日)14时30分至16时30分,长沙博物馆将邀请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为长沙市民讲述甘肃马家窑文化的特点与纹饰演变。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2001年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兰州市博物馆创建于1984年,是一座地方性博物馆,最初的馆址位于兰州酒泉路互助巷2号(现甘南路八办纪念馆旧址)。 1991年博物馆迁至庆阳路240号白衣寺,这座寺院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因大殿绘有白衣大士像而得名,后来寺庙毁于战乱,只有寺塔保存至今。 2013年博物馆闭馆改造,2019年8月重新对外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