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奉化区尔仪小学致力于培养“卓尔不群、仪态万千”的尔小学子,追求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相统一。结合“礼仪”这一学校品牌,通过课程建设,融合各学科特色,让礼仪始终贯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礼仪融合课程应运而生,真正做到以礼育人,以仪修身。 一、环境布置,润物无声,营造礼仪氛围
一把小小的刻刀勾勒出党史中的红色记忆,近来,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的“篆刻艺术”课成了学校的网红课程。 “小时候我是听着老将军们的英雄故事长大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到汉代将军印时提到大汉时期将军们的英雄气概,我就联想起家乡的共和国将军们,于是我就想把家乡英雄的名字刻出来,希望以这种方式永远铭记他们。”来自红军故里安徽金寨县的冯慧敏因为篆刻而对家乡的红色故事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李永海 七里营木工厂 28×34.5cm/27×35cm 新中国初期河南水彩画的重要开拓者、美术教育家。 1912年12月,出生于北京通县一个农民家庭。 1920年—1926年,就读于北京京师公立第八小学
校园文化墙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校园的文化气息。校园文化墙不仅是校园文化环境的一种装饰,更是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为校园文化建设“代言”,成为厚德载人的有效载体和学校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接下来为大家分享一下设计的类型有哪些
近期,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主办,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承办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第四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在北京举办。本届活动作为2022年北京市庆祝第38个教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自6月启动以来,近万名大中小幼教师踊跃参与,在各区各校遴选的基础上,共推荐上报近300个育人故事案例。经专家评审和前期展示,学校推荐的我院商磊老师的育人案例《“课比天大”:努力做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先生”》荣获一等奖
职场中不缺机会,有不少岗位虚席以待,然而这并不是现成的饭碗,严格地讲这是“饭”,能不能吃到“饭”,关键就看求职者手中有没有“碗”,这个“碗”就是专门技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种带着技术“碗”才能吃好“饭”的情形将更加显现。从更深的层面看,有没有技能,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吃饭问题”,更关系到实体经济的兴旺发达,关系到城市的竞争力,关系到“中国制造”的前景
日前,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2022年度江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遴选结果,我校党委副书记汤建研究员主持的“‘兴船报国’文化滴灌式育人的实践探索”项目成功入选,并被推荐至教育部参评。 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之以恒将“兴船报国”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始终与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保持鲜明的船舶行业特色,通过培育“兴船报国”文化引领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学校结合行业特色,打造“深蓝”育人品牌,形成了以价值引领为导向的“系统化、精准化、特质化”的“三化”培养模式和“兴船报国”文化“五融合”的推进方式,多方协同汇聚教育合力,精准发力,发挥长流水、不断线的“滴灌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将家国情怀注入学生心灵,在润物无声中增强教育实效,涵养学生“吃得了苦、扎得下根、聚得齐心、干得成事”的特质,为行业培养“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自立自强、扎根行业”的高素质人才
广东江南理工高级技工学校是国家重点技工院校、是广东省中华礼仪示范教育学校、广东省十佳先进单位。学校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新楼路31号,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近近11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00多人;年均招生2000人,在校学生6000人。 学校以汽车维修、建筑装饰、形象设计、电梯技术、服装设计、幼儿教育为常设品牌专业,形成了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双轮驱动的特色专业体系,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实用技能型中高级人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或专精一艺,或博学广识。虽品性、风格各异,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教化则殊途同归。故特设“师者”栏目,供诸位学子一睹师者风采与底蕴
2022年9月30日,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召开第二次线上会议,共有来自不同高校35名教师参加。会议由虚拟教研室负责人、清华大学工物系杨祎罡教授主持,会议邀请东华理工大学刘义保教授以《融合核学科和行业特点——核特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为题,就课程思政问题进行了分享。 刘义保老师认为对于学生的教育要注意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不同角度入手,具体到核领域,则可以从核科学、核技术、核工程、实习实践等不同方向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任课教师应该多走出去,进入一线了解我国核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再润物无声地教育学生;刘义保老师介绍,东华理工大学通常会以三个教师为一个小组开展授课,既能保证授课的稳定性,又允许教师在教学科研领域形成不断地扩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