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研究员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九届扎耶德未来能源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现山东科技大学),长期从事能源经济和能源环境理论的研究,先后组织并主持了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家中长期能源规划的起草工作,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能源法草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等重要文件的研究和起草工作。组织过中国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问题研究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研究课题
贾春平,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于2002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取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8月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贾春平长期从事纳米生物传感器及生物芯片在肿瘤诊断及疾病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在可用于液体活检(核酸、肿瘤细胞、肿瘤标志物等)的微流控芯片及微阵列芯片技术开发等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当今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同时也基本上是科技领先的国家。它们之所以富裕,是因为其依靠在某些领域的先进技术,形成一个“技术领先-垄断地位-超额利润-投入研发-技术领先”的闭环。这个闭环是正常的发达模式,也是中国希望实现的目标
报告时间: 2019年11月29日(周五)下午2:30 王晓钢,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国家大科学工程指挥部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模拟研究系统首席科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国家磁约束核聚变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主任、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在聚变与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的磁重联研究和复杂等离子体中波和不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副研究员、美国Iowa大学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高科技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研究所所长,国际权威性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Physics-Space Physics》Associate Editor和《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Fusion》编委等。 通讯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九眼桥望江路29号 邮政编码:610064
2019年7月25日,中科大徐童副研究员应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青工委执委、福州大学教授廖祥文博士的邀请,同福州大学超级计算团队的师生们开展了一场题为“AI×HR 数据驱动的智能人才计算”的学术报告。 徐老师的学术报告为期一个多小时,首先充分分析了当前招聘领域的需求和背景以及传统人才管理的困境;进而针对技能趋势预测、智能人岗匹配和人才流动分析三个具体应用场景,结合近年来在KDD、SIGIR、WWW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所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阐述了问题的数学抽象、建模与表征学习的完整思路并分享了一些有趣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分析。 福州大学超级计算团队的全体师生就徐老师的报告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陈玉福,男,1968年生于山东省临邑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室副主任。1991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农学学士学位;2001年7月于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2003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科研业绩: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地方委托项目十余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地方政府、国际合作项目等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
2020年8月26日至8月30日,受疫情影响,原定于在伦敦召开的思辨遗产大会(ACHS)第五届双年会在线上开幕。该会议是国际思辨遗产研究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Heritage Studies ACHS)两年一度的学术会议,也是遗产研究的国际顶级会议。 思辨遗产大会(ACHS)第五届双年会由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UCL)主办
汪同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1948年生于江苏南京。1969年以前在北京接受小学和中学教育
2019年11月13日下午,由安徽省老龄工作委员会主办、安徽省老科协、滁州市老科协承办的2019年安徽省银龄志愿行动科普报告团走进滁州二中进行科普讲座。科普报告团由原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装置设计研究室副主任吴维越、中国科学院等离子所托卡马克物理研究室副研究员鄢荣主讲。安徽省老科协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王丽真、滁州市老科协专家组组长胡成功、副组长缪瑞荣、秘书组负责人徐宏耀、办公室负责人李亚南、滁州二中校长胡刚、副校长李进以及滁州二中高二理科3个班的同学近200人听取了科普讲座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创新质量连续8年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而在全球创新指数的大版图中,中国连续两年位列第14位。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创新质量评价指标是什么?中国创新质量稳步提升的动力从何而来?就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所副研究员孙云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