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家长

编者按

《进德为本——敬德书院名家论传统文化》是敬德书院推出的“敬德文丛”系列著作之一,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由数十位国学名师联袂打造,适合各科教师深入阅读,以期解决传统文化学习及教育困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作者李山,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民盟北京师范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特约教育督导员。 李山老师对敬德书院给予了许多支持和帮助,5年来一直担任书院学术委员,执教《诗经》研读、《左传》研读等课程,为敬德书院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名家论传统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敬德书院学术委员 李山

《诗经》包括哪些内容呢?按照古来的分类,《诗经》包括三大部分:风、雅、颂。从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说,还有三项: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即诗经六义。这是读《诗经》之前,应该知道一点的。那么,什么是“风”?

打开《诗经》,不论是古代人注解的,还是现代人注解的,头一部分就是《周南》,之后是《召南》,再往后《邶》《鄘》《卫》,之后是《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一共十五部分。“十五国风”的这个“国”,原本称“邦”。“十五国”其实就是周王朝的十五个地区,总之,需要知道“十五国风”之“国”是区域概念。

现在谈谈“风”的概念。风,本为自然界空气流动现象,但古人理解可不这样简单。有人就说“风”代表教化、风教。孔子就说“君主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国家发布政令,发布文教政策,就像刮风一样,风一动草就随之摆动。古代非常重视风教,又称政教。政者,正也。 也就是用好的风化化导民众。这是“风”的第一个含义。

风,又可以读成“讽”,即“讽刺”的“讽”。要讽刺什么,总得幽默点,拐弯抹角一点。我们熟知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话说得多么委婉啊!这在古人也是很重视的。从上面往下说,是风化;下面对上提意见,就是“讽”“讽谏”。老百姓有意见,往往是经由民谣唱歌来表达的,这就是 讽谏

还有一种说法,自古就有,近现代以来更受重视。那就是:“风”是地方土调。《左传》曾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位楚国乐官战争中被晋国人抓了俘虏,晋国人叫他演奏音乐,他就“操南音”,即演奏南方的家乡乐调。为此晋国人称赞他是“君子”,是“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土风”就是乐调。同样,“诗三百”也是有乐调的。古代中国地域辽阔, 各地也有多姿多彩的乐音、乐调,就是“风”。

让我们从“风”的原始意义再做一点分析,古代有一种现象,即“吹风定律”。春天到了,该下地耕种了。哪一天是春耕**时节?判断时令的方法就是吹律管。所谓律管,差不多跟后来的笛子相近。谁来吹律呢?东周文献记载说是“瞽”,就是一种盲艺人。他们双目失明,所谓感官互补,眼睛看不见的人往往耳朵灵光,古代就由他们专门负责吹律。

在不同气温、气压、湿度下,同一个长度的管子吹出的声调,是不一样的。古人就根据这一原理吹律,测定某一节令的到来。因为风与时令有关,古人又相信天地有灵,所以“风”就很神秘。

郭沫若先生在《卜辞通纂》中说甲骨文有这样的说法:“风”字与“凤”字有密切关系,风就是凤,就是神秘的凤凰。“凤”的职责就是“帝史”。“帝”就是上天,“史”就是信使。也就是说,古人认为“风”是传达天意的使者。这又涉及西周时的“天命”观念。刚才说“风”有神秘的含义,老百姓的这种歌唱,也被视为“风”,就是想象歌声像风一样传达给上天。

这样的意思,保存在《孟子》里就是这样的两句话:“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老百姓唱歌里含的情感,是可以被传达到上天的。上天最终是根据百姓的歌声即民“风”的内容,做出把大权交给谁的决定。同样,上天的意思,有时候也是经由唱歌传达给下界人的。

这样的例子周代有,不过这里还是举一个大家较熟悉的吧。东汉后期,出了一个很残暴的人董卓,杀了不少人。据文献记载,在董卓没有杀人之前,当时的市井小孩儿嘴里就唱:“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一开始大家莫名其妙,后来董卓杀人了,才发现“千里草”是一个“董”字,“十日卜”是一个“卓”字,原来在董卓凶暴前,老天就经由小孩子的嘴向人们预告,不久将有一个董卓出来杀人放火,可惜大家也只能事后诸葛亮,没能领会老天提早群发的 “短信”。

当年陈胜、吴广要造反,为了神化自己,吴广就点一堆篝火,黑夜里躲在一边学狐狸叫,即所谓“篝火狐鸣”,叫什么“大楚兴,陈胜王”,也都是造谣惑众的事情,当不得真。可在古人就不然,他们相信这个。简单看这个现象,是古人愚昧的表现,可就是这样一个愚昧观念,却带来一个积极的结果,那就是朝廷特别重视采集民风、观天意。

儒家解释说,观看民风最重要的是考察自己的政治得失。通过老百姓的歌唱,你执政者听到、看到,就知道了百姓心里是怎么想的了。那就根据民意检测自己的执政,改善自己的政治吧。一个愚昧的观念,带来的却是一种不错的文化结果。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复杂,这样精华与糟粕并存,手心手背。

总之,说到这个风,现代人说他是土调,没问题,就像河南人唱戏用豫剧腔调,河北人用梆子腔,浙江人用越剧腔一样。这些戏曲发源于地方土调,没问题,可若把古代的“风”单纯地理解为地方土调,就太过简单了,就像神庙里没了神。应该把古人“风”“凤”相连,沟通天人的理解,加到“风土”这个概念中去,这就能解释何以古代王朝有心思采集民风歌唱了。

这就是“风”, 是风教,是讽谏,是地方乐调,是天意,也是一个千百年之前的老观念。我们这个民族,是歌唱着“诗三百”创立了自己的精神传统的,换个说法也许更准确,在很大程度上,三百篇的歌唱所表达的内涵、风神、韵律,就是我们这个文化人群在创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传统时的所思所想、追求和崇尚,是自己在世界中生存的理解感悟和对美恶好歹的判断。

(本文原载于《进德为本——敬德书院名家论传统文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

专栏

敬德文丛

责编 | 冬 冬

HDJDSY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