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不只雕关公、达摩,木头还能雕成因风扬起的书册卷页、如被风吹起的丝巾般轻盈,台湾艺术家梁平正把看似厚重的木头,转化成轻、薄的视觉语言,释放木头重量之时,彷如也释放了自己和观众心理上的沉重压力。
40岁接触木雕后,梁平正原本手拿的油画笔,换成了雕刻刀,画布换成了木头,投入木雕创作16年,迄今依旧兴味盎然。现于伊通生活空间举办“大器典藏展:‘它’空间之翻转—合系列”个展,展出2001年起的“重力释放”、“飞行”、“合”、“器非器”和“门”等代表系列共20余件。
“木头跟人一样不完美,要顺性而为,我是去发现,而不是创造”,梁平正解释他的雕刻过程,就像和木头“交朋友”,没有草图设计,“我跟木头一起‘合作’。木头和粘土不同,它的前身是树木,曾经是生命,我是顺着生命留下的轨迹雕刻,所以朽木也能雕。”
梁平正1985年文化大学美术系毕业,主修绘画,那年,他在嘉仁画廊推出“即兴绘画展”,闭关27天,他把画廊天花板、地板等空间全都画满了。因此,当梁平正隐居三义、开始思考木雕创作的其他可能时,也延续这样的思维,“顺性而为”再成了他挑战立体创作的精神主轴。
“为什么木雕只有圆滚滚、实心、沉重的状态,有没有另一种表现方式,可以让木雕呈现出轻盈,感觉没有重量?”由此创造出“重力释放”系列,打薄的木片弯曲出美丽的弧度。
而当重量释放后,物件轻得彷如可以飞起来,“飞行”系列于焉而生,“就像丝巾抛向空中,看着它缓慢飘浮降下”,梁平正说。“非书系列”则是有感于现在人不爱阅读,“书不被阅读,只剩下观赏的价值”。
近作“合系列”灵感得自合掌时、手心中空的状态,两木片借由不同造型的零件组装起来,“粒子经‘合’的过程、衍生出宇宙万物,是生命生成最原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