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凤林镇立图书馆与凤林镇长寿俱乐部的建筑物你还有印象吗?它在那里呢?
这是1980~90年代凤林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筑,记得是在1979年老编我初返凤林担任公职时,“台湾省基层建设”正积极筹划展开,包含各项道路,排水,路灯,公园与公共设施等都可以列入计划分年办理(当年镇长是张干仓先生)。
照片中的凤林镇长寿俱乐部就是当年(1982)筹建完成的,设于新辟的凤林公园内(最初命名为中正公园)北侧背靠着中和路,提供凤林长者休闲活动场所。
接着在1984年又增建二楼设为凤林镇立图书馆,提供乡亲与学子阅读或提供书籍借阅的场域。记得以上二项在当年都是领先纵谷地区的公共设施。
怎奈长者越聚越多,各项活动内容如:客家山歌、胡琴弦乐、客家八音、卡拉OK等活动课程安排在每天,且都是充斥高分贝音量(噪音)的,十足影响了二楼图书馆的使用,在无奈之中二者共用一栋建物的苦恼,当然也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品质啰!
也就在二者功能性相互冲突的环境中共用该建筑下,确实也影响公共设施的品质。镇公所也积极寻觅解决方案,自1990年起(按当年张干仓先生又回任凤林镇第十一届镇长)分别拟定计划,寻觅搬迁替代方案,其中镇立图书馆顺利在1994年完成迁建在外环道的信义路。而老人会也顺利在1996年完成迁建在仁爱街。
腾空后的原来建筑物就此成为闲置公共空间,所幸在地方人士积极奔争取下筹设地方客家文化馆计划获得通过,迭经筹设改建,终于在2002年完成凤林镇客家文物馆的开放。
在2008年这栋命运多舛的建筑又增建了三楼,使活动空间又扩增了许多。
而文物馆也在开馆十年后做了一次内部空间的修缮,可惜少了在地人士的参与,加上其余闲置空间的管理经营致效果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