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达在大学时代习画,却因为对形体、材质的感动和好奇而逐渐由画家转为雕塑家。移居纽约之后,在经常流连忘返的历史博物馆中观察到不同民族对同一种形体或材料有着相同的感动,因而察觉到似乎人类在本质上存在着某种“共同性”,于是展开了长期的溯源行动,对自然物做各种角度的观察,并加以绘图纪录。他寻找“本质”上的形,长久下来,他在脑海里累积了或片断或不完全的形,然后在相互冲突当中自由地将它们结合,直到形成一个完整而对他有意义的形体,最后着手将之做成陶雕。近年对建筑的兴趣驱使他探索建筑与雕塑的相似之处,因此近作虽承袭了对原始、朴素造形的一贯追求,但一反过去对远古的呼应,简洁的线条呈现出更多的现代感和建筑感。他也开始尝试以雕塑家的角度创作平面作品,把主要对象置于画面中央,并舍弃画笔而改用画刀,将绘画视为雕塑在进行创作。随着平面作品缤纷的颜色和肌理变化,我们也彷佛看到了艺术家不同的情绪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