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撒玛黎雅人救了那名伤者,出于怜悯之心,他在作应做的事,此举其实十分破格。试想,撒玛黎雅人与犹太人一直存在嫌隙,两族人老死不往来。那撒玛黎雅人拂袖而去,不顾那伤者,甚至被视为合情合理。

但他选择怜悯,并付诸实行,暂且放下两族人的恩恩怨怨,救人为先。他的拯救行动,不单止不会给他带来什么好处或偿报,很可能他尚在赶路途中,另有事情要办,帮忙受伤者,带他往旅店安顿,必会为他添上麻烦。本着爱人的精神,他不怕麻烦,亦不会以此为拒绝帮忙的借口。

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榜样,给我更深入的反省及提醒。在我们身边,充斥不少有形无形的框框,又或是既定及固有化了的分野,牢不可破的界线,或那是属于我们的,这是属于他们的,层层厚重的包袱,仿佛这个世界只有二元对立,敌我必须分明。这样,是否没有为意,我们共同所需要的,不都是一样吗?易地而处,将心比己,大家都不是需要被关顾、被保护、举手之劳的协助,甚至是人身安全的救助。人的最深处,需要的,不就是被爱、包容、接纳吗?

将人以物化、规条化、界别化,而非人化;在一个人身上,只看到这个人背负的历史及背景包袱,而不是看到他实在此时此刻的需要,成为今天我们要面对的课题,也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因为当同理心已没有位置时,人只会继续被非人化,连结、修和及共融的路仍然漫长。